开宗明义章第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第1张

开宗明义章第一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中的“思无邪”是什么意思?

感谢邀请!孔子对诗经很重视,他曾经告诉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会诗经中的诗歌,你都不能很好地和别人交流。

在春秋及上古时期,正式场合人们的交谈,得一段一段地很合适地运用诗经的。

基于这个原因,孔子很有可能把诗经的内容进行了编选,一共改成了305篇。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学术界对这个说法还是有异议的。

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讲究仁义道德,在处事方式上,讲究中庸,就是做事和做人要不偏不倚。

这个原则可能也被他运用到诗经的编辑中。

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是思无邪。

那么到底思无邪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学术界也有很多看法。

我们主要介绍最常见的一种看法。

思无邪的意思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那些过分的、虚假的东西。

此问题问的很好,把孔子编《诗经》的真正用意问出来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盖指夫子删《诗》之后而言此以示人,《诗》,词多有所托,恐人误解,故即《駉》篇之“思无邪”一言以尽之,欲人自正其思,自正其心,以明其旨也。

可谓是微言大义。

数千年来,讲传《诗经》者,如麻如粟,为《诗经》著述立说者,亦如过江之鲫。

但总体而言,大都未能突破汉儒宋儒讲《诗》之藩篱而直探诗人本意。

致使后世学者,望洋兴叹而难窥《诗》之真义。

最近数年,人心浇薄,诗经之解读,多以男女欢愉之情、物候地理之义、或强言之以政事而述,害人无数。

夫风雅之文,乐和天地,岂如此儿戏乎?先贤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如同魔说。

”余窃思之,诸公如需了义“思无邪”,断不可依文解义,故不辞冒昧,集众说而折衷分别从《诗经》之渊源,《诗经》之传承、《诗经》与四书之关联等多方面进行审慎思考,表之以文,曰:一、通说《诗经》,二、义引《诗经》,三、明引《诗经》,四、道引《诗经》,五、“思无邪”简说。

一、通说《诗经》诗者,《说文》曰:“志也。

”《释名》曰:“之也,志之所之也。

”《书·舜典》曰:诗言志。

传:心之所之谓之志。

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

《诗·国风·关雎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经者,《释名·释典艺》曰:“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文心雕龙·宗经篇》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孝经序疏》引皇侃之言曰:“经者,常也,法也。

”六祖大师云:“经者,径也。

经是圣人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

”古人云“风俗移易,先入乐声”者,以导人心之和平而化其暴慢。

故《世本》曰:“伏羲造琴瑟。

”史籍言黄帝乐曰《云门》、颛顼曰《六英》、帝喾曰《五茎》、尧曰《咸池》、舜曰《大韶》、禹曰《大夏》、汤曰《大濩》、武曰《大武》。

至周代,周先王文武之政,陶淑天下,以中正和雅之道,以化万民。

故上三代朝庙乡党以及闺门,莫不有礼乐,莫不有声诗。

《诗》则是周先王采民风而歌,至治寓惩戒而定褒贬者而作之乐文。

《诗序》云:“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亦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诗序》曰:“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周代至周平王东迁,即进入中国之春秋时代,当时王政不行,礼乐崩坏,风雅沦夷,陈诗之典既废,列国之诗颇杂,孔子既无力以挽,即取乐府所存,见闻所及,恐失中正,故删诗三百,蔽以无邪。

止于三百,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以为劝惩垂戒之义已备于斯。

故可知现存《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三百篇中,美者颂祷,恶者讽戒,多作自旁观。

其肆无忌讳者,夫子皆删之。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子删诗之后,所以表“思无邪”一语,系君子内修心性、外敬事业,正思之道。

《诗经》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声调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以后逐渐衰亡。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备。

《毛诗》为古文诗学,盛行于东汉以后。

魏晋后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有东汉郑玄《毛诗笼》、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

宋朱熹《诗集传》则杂采《毛传》、《郑笼》,间有三家诗义。

《诗经》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二、义引《诗经》——《孝经》引用《诗经》之简说:夫子叙经,申述先王之道。

故《孝经》十八章,有十章之多引《诗经》之语,除此之外,五经《易传》引《诗》,而《礼》则杂引,《诗》、《书》及《易》并意及则引。

诸公可以相互参照,以了义《诗经》之真。

《开宗明义章第一》义直引《诗·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义取恒念先祖,述修先祖之德而行之。

《诸侯章第三》义引《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之诗以结之,义取为君恒须戒慎,常须戒惧,故战战兢兢,常如临深履薄也。

《卿大夫章第四》义引《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之诗以结之。

义取为卿大夫当早起夜寐,不得懈惰,敬事其君也。

《士章第五》义引《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之诗以证之也。

言士行孝,当早起夜寐,无辱其父母也。

《三才章第七》赞引《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义取大臣助君行化,为人模范,故人皆瞻之。

《孝治章第八》赞引《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义取明王以孝治天下也,身有至大德行,使四方之国皆顺而行之。

《圣治章第九》赞引《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义取言善人君子威仪不差失也,为人法则。

《 广至德章第十三》赞引《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义取君以乐易之道化人,则为天下苍生之父母也。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感应章第十六》赞引《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义取德教流行,莫不服义从化也。

《事君章第十七》赞引《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

三、明引《诗经》——《大学》明引《诗经》之简说:夫子以身为范,道德仁义、人伦礼仪,体效者犹多,而天人性命,独会其全,惟曾子一人而已。

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极乎体用之微,君子之道全矣。

故《大学》一篇,曾子独述而绎之,以续圣人心灯。

以诚意为明明德之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在其中矣。

《大学》一篇,多引《诗经》以明德。

言君子道学明德,引《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

言君子自修格物,引《诗》云:有斐君子,如琢如磨。

言君子恂栗诚意,引《诗》云:有斐君子,瑟兮僩兮。

言君子威仪丰美,引《诗》云:有斐君子,赫兮喧兮。

言君子盛德至善,引《诗》云: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有斐君子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君子盛德至极,自然见诸事功,洽于民心,而不忘本则是根本。

故又引《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要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而德明者,天理全备于身,故言至德。

言君子克明峻德。

引《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言君子止于至善。

引《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邦畿为万民所止,至善为万民所归。

言君子知止有定。

引《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君子止兼内外,鸟尚知止,人安可不知止?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言君子敬止于内,德化为外。

必止至善而后明德。

引《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故“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然而,“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故《大学》又引《诗经》多文,以作诠释。

言君子修身诚恕,教家治国。

第家之难齐,首在妇人,次为兄弟,引《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言君子宜其家人,恩义国人。

然而兄弟之道,恩义两尽,天下能宜者有几人?故引《诗》云:“ 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言君子慎于夫妇、身范行正。

故兄恭弟敬,而后可为天下恭。

故引《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 言君子孝敬父母、爱护子女。

家庭虽小,一家人之所聚也。

天下虽大,一国人之所积也。

故民生虽俗,故君子以天下父母为父母,以天下子女为子女。

如子孝父母,父母之爱子,必同其好恶而又不失乎中正,则民亦父母。

故引《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 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一家之主和一国之君者,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故引《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明德,则好恶与天下之民同,慎德,则天下之本立。

何解?德者,天地之公理,民心之公理。

四、道引《诗经》——《中庸》引用《诗经》之简说:自周之衰,礼教凌夷,孔子不获行道于时,而第与其徒修明先王之法,得其传者,厥惟颜回、曾子。

颜子没而曾氏存作《大学》,子思继之,作《中庸》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以救世。

《中庸》一书,多引《诗经》以明道。

言君子之道费而隐。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引《诗》云:“鸢飞 戾天,鱼跃于渊。

”言君子为人为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引《诗》云:“伐柯,伐 柯,其则不远。

”言君子道不远人,“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引《诗》曰:“妻子好合,如 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言君子明善诚心,“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引《诗》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言君子全其大孝,“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引《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

宜 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天申之。

”言君子率性自然,“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引《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言君子理明事察,“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引《诗》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言君子善求寡过,“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引《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言君子笃实潜修,“暗然而日章。

”引《诗》曰:“衣锦尚絧。

”言君子内省无恶,” 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引《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言君子德诚敬信,“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引《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言君子肃然于敬,“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引《诗》曰:“奏假无言, 时靡有争。

”言君子笃恭不息,“笃恭而天下平。

”引《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

”言君子化民成俗,“声色之于以化民。

”引《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言君子中庸之道,《诗》曰:“德輶如毛。

”“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五、“思无邪”简说。

何谓思?《说文》曰:睿也。

《六书·总要》曰:念也,虑也,绎理为思。

《书经》曰:钦明文思。

注:道德纯备谓之思。

《成唯识论》曰,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先对境取正因、邪因、具相违等之相,加以审察考虑。

二、决定思,审虑之后,决定其意。

三、动发胜思,决定其意后,发动身、语二业,令发生作用。

余窃曾与小子曰:思者,“田心”为思,自家心上有田,田里所种之念为思。

善思既有善念。

无邪作何解?余曰:无邪即正。

君子立身行道,在于修德,德修在于慎思。

慎思者,或曰:正思维。

有正思维者,既有正念、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

噫,天下道理原来都是一回事!故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亦可以“思无邪”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44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