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弗受玉

子罕弗受玉,第1张

子罕弗受玉 如何理解子罕弗受玉这个典故?

子罕,春秋时宋国的贤臣,名子罕乐喜,字子罕。

典故原文如下: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

纳此以请死也。

”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献玉的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献给子罕,而子罕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廉洁。

这叫“人各有其宝”,或叫人各有其志。

这是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

我们要赞扬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廉洁奉公的品质。

春秋时期,宋国廉洁之士乐喜,字子罕,在宋平公时期担任司城,专门主管修建城池、监督手工业的事物。

是位居高位的官员,掌握着许多权力,自然也有许多人想讨好他。

有一次,宋国一个不知名的人去拜访乐喜。

一番寒暄后他拿出一个礼物,要送给乐喜。

礼物是一块没有打磨的璞玉。

这是一个高雅礼物,不像直接送金银一样,有赤裸裸的“行贿”之嫌。

收这个礼物,对于乐喜来说是名正言顺的。

乐喜说:“这个礼物我不能接受。

送礼者解释道:“这可不是个随便的礼物。

我把它拿给了治玉的工匠看过,他们说这是一个价值很高的珍宝,所以才敢拿出来献给您。

”乐喜道:“我不是不知道您送我的礼物珍贵。

但您以这块玉石为宝,我却以自己不贪婪别人的财物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礼物,那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送礼的人从内心感佩乐喜的廉洁态度。

他稽首跪拜于地,告诉乐喜:“其实事情是这样的,我将要回自己家乡。

作为一个寒微之人,出门在外带着这样的宝物会惹来盗贼。

如果我把这块玉送给您,我就能免遭杀身之祸,安全回家了。

”事情原委搞明白了,原来是送礼者害怕宝物放在身边不够安全,所以想到送给乐喜。

既然这样,这个忙是可以帮的。

于是乐喜把这个送礼的人安排到自己的封邑,让他安心做自己的事。

此外,他还请工匠把这块玉石雕琢成一个真正的美玉。

几年过后,送礼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了财富,可以安全地回家了。

临行之前,乐喜坚决地把雕琢后的美玉还给送礼者,这块美玉最终又物归原主。

乐喜没有将它据为己有,却传出了他廉洁的佳话,他不贪财物的品德,是比美玉更珍贵的品质。

人们称这个故事为“子罕弗受玉”。

乐喜面对诱惑不心动,不接受贪污贿赂,保持自己的廉洁之行为。

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古往今来人们寄托了人们对官场政治良性运转,官场清廉的美好愿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457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