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瓜田李下

成语瓜田李下,第1张

成语瓜田李下 如何辩证的理解“瓜田李下”这个成语?

“瓜田李下”是一个成语,出自汉·刘向的《列女传》:”经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

”这实际上是古人倡导的,一种“主动避嫌”的处世哲学。

特别是在有“原心定罪”之说的古代。

如果你不是想偷瓜,怎会在瓜田蹲下身子(提鞋),如果你不是想摘李子,又怎会在李树下举高双手(理帽)。

在这种“动机”之说下,“瓜田李下”之人,很容易会被屈打成招,坐实罪名。

在今日之司法体系中,讲求完整证据链。

即使你真有偷瓜之心、窃李之意,只要没有实施或没有证据,也不会被定罪。

但不会定罪不等于没有麻烦,在当下的国人中,对“动机”两字,还是比较敏感和乐道的。

因此,主动避嫌,如何避免将自己处于“瓜田李下”,在今日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举个例: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评奖,雷达、李敬泽、何建明和洪治纲等作家既担任评委,又同时成为获奖者。

这种行为,即使他们的作品足够优秀,理应获奖。

但也必然会将自己置于“瓜田李下”,引发出极大的争议。

我们也经常可以看见,在网络发酵的一些事件中,往往因为找同系统或关联机构作举证或鉴定,而备受网民指责。

故“主动避嫌”对一些拥有话语权的人和单位犹显重要。

也只有主动避嫌,才可以不被质疑,不会导致“瓜田李下”的被动局面。

我们先说下与瓜田李下相关的一个典故: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今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来说,派他到邮宁去当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无什么好争议的,可是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

”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

”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

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出处:三国·《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解释:“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在瓜田里不提鞋子,在李树下不整理帽子,以免被别人怀疑。

因此,“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中的“瓜田”和“李下”就是有可能被人怀疑的场合了。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 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形容不跟别人说闲话。

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容易误用来形容田园生活。

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也很重要。

瓜田李下,比喻只要是处于是非、麻烦之地,想要不受到别人猜疑、怀疑,也很困难。

为了避免受到别人猜疑、非议,最好能够尽量避免瓜田李下的窘境,以免招受别人来对付自己的困扰。

而且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瓜田李下,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499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