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丝毛雕这种琢玉的工艺源于战国晚期,至秦汉则发扬光大成为帝王用玉上的特殊符号。
(即便是候也难见其踪)游丝毛雕的直意为细若游丝,深刻且平直,不折光观之几不可见。
多出现在片雕和古代玉印玺上。
如汉代精美异常的浅浮雕,单阴线雕。
秦代的玉牌也常用简洁深刻的单阴线表现尖锐力量体现出暴力秦的尚武风格。
在汉代圆雕上也常用这种手法开脸刻画纹路,使得玉雕丝丝入扣,纤毫毕显,韵味十足。
所谓毛雕是指在细而且深刻的单阴线上不时出现的小毛刺,其实这是古人雕刻时入刀出刀留下的痕迹(图片放大可见)。
其实游丝毛雕的神奇不在雕刻上,而是在琢玉的刀具上。
我们知道和田玉的硬度在6至6.5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随意拿一块籽料,然后寻找你身边任何锋利的金属工具,尽你全力看能不能在玉石留下丝毫痕迹(一定要放稳,注意安全)。
这样我们了解了玉的硬度,那么古人是用什么刀具创造出这种神奇的工艺?游丝毛雕自汉后失传,唐时玉器虽精细但与游丝毛雕已不相关。
乾隆时聚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希冀恢复汉工风彩而不可得。
时至今日再精的仿品也不敢碰油丝毛雕,可见不是工艺失传而是神刀不见。
历史上最接近游丝毛雕的是明代的陆子冈。
据说他雕刻的一枚玉扳指上有城门.三匹马及人物,其精细可见一斑。
据传他有一把琢玉神刀称“锟铻刀”,削玉如泥,成就了他一生的大名。
可惜他和万历皇帝开玩笑,非要把自已的名字刻在龙的头上。
结果龙颜大怒要了他的性命,锟铻神刀亦不知所踪。
陆子冈的玉器成为明清时的绝唱,后世虽多有模仿但不得其精髓,徒有其型罢了。
个人认为战汉时雕刻游丝毛雕不是铊具和铊工,因为即使是现代科技,高新材料依然不能制作如此精细的铊片,更何况是汉代呢。
古语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以为锟铻神刀应为宝石之刀,取天然钻石或红蓝宝石(钻石硬度为10红蓝宝石硬度为9)以铜汁将钻石浇铸其中成刻刀状,然后打磨出钻石其尖锋用以雕刻。
这些只是个人的揣测和理解,到底如何那只有汉代的玉工才知道。
总之战汉之时的古代匠人以他们卓绝的智慧发明出锟铻神刀,留下了至美的游丝毛雕,成就了战汉古玉在玉文化史上巅峰地位。
关于汉代玉器的“游丝毛雕”专家们认为密密的细线就是游丝毛雕,我有不同的看法。
汉代由于玉雕工具的落后玉器上的细线大多是手工刻出来,因为手工慢刻难免刻出“线”条以外形成像“毛”一样的岐出现象,这才应该是所谓的游丝毛雕,有图片可以证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