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静游戏解说提了一个问题说,“拼音是建国后发明的,在发明拼音前大家是怎么知道每个字读音的?”在回答该问题之前,先纠正该问题中的一个错误。
拼音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明”的,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4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将原来已经存在的、中华民国时期发明的国语拼音移植成拉丁字母的。
本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1953、1952年在北方上小学的国语课本(现在叫语文课本)中学习的就是这种国语拼音。
国语拼音的字母分别是“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这种国语拼音目前在中国的台湾地区还在使用。
1954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大陆地区颁发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将上面的国语拼音字母分别对应地移植为“B(b)、P(p)、M(m)、F(f)、D(d)、T(t)、N(n)、L(l)、G(g)、K(k)、H(h)、J(j)、Q(q)、X(x)、ZH(zh)、CH(ch)、SH(sh)、R(r)、Z(z)、C(c)、S(s)、Y(y)[在非开始位置时分别为I(i)]、W(w)[在非开始位置时分别为U(u)]、YU(yu)[当时最初规定是在U(u)的上面加两点]、A(a)、O(o)、E(e)、E(e)的上面加^[后改为YE(ye)]、AI(ai)、EI(ei)、AO(ao)、OU(ou)、AN(an)、EN(en)、ANG(ang)、ENG(eng)、ER(er)”。
这种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地区、新加坡、果敢和佤邦都在用。
至于在国语拼音之前,中国是怎么给文字标注读音的,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是用字给字注音;晚期出现了切音注音方式,又称为反切音注音方式,即用两个汉字进行拼切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
显然,靠字给字注音的方式,以及用两个汉字拼切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式,很不便于对于新汉字的学习,也不便于统一发音和语言。
所以,直到国语拼音和汉语拼音出现之后,台湾地区才能够推广国语发音、大陆地区才能够推广普通话。
其实拼音有两种,早在1924年国民政府就发明了国语拼音,并在部分地区试行,1928年全面推广。
咱们现在使用的是现代汉语拼音,发明于1954年并试行,1958年全国推广,同时停止使用国语拼音。
据说,国语拼音现在台湾还在使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