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黄又称花子,是古代女性粘贴或直接描画在两鬓、眉间或面颊上的一种装饰,也称花钿、香钿、面花等。
粘贴材料可以用彩色光纸、云母片、鱼鳔、丝绸、金箔、昆虫翅膀、鱼骨等物制作、形状色彩各异,粘合剂则是纯天然的鱼鳔胶。
花子起源于秦始皇时期,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但在出土的战国时代女俑面部已经出现了花子的雏形。
唐代是花子的鼎盛之时,在材质、颜色、形状上都有极大丰富。
到了清代,这种装饰才逐渐被淘汰了。
如今,许多大人仍然会在小孩的两眉之间用口红等颜料点个红点,其实就是花子传统的遗存,汉代的花子就是在面部点染红色圆点,称为“旳”。
只是,那时候的红点多是点在酒窝处。
《木兰诗》中的“对镜贴花黄”其实确切说来应该是花子的一种,也称鹅黄、额黄、鸦黄,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样式。
花黄的时尚与佛教在中国的日渐盛行有关,是模仿佛像涂金的面容。
而在花黄兴起后,又催生了一种佛妆,即将整个面部全涂成黄色。
不过这一潮流更多的是出现在“胡人”中,汉人并未流行。
与花黄同时出现在南北朝的还有一种梅花妆,即梅花形状的花子。
最初是将梅花直接贴于面部,但因梅花有时令之限,所以后来就用黄色的花粉来画。
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的“黄花闺女”一词便成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一说到过年,无论古今,大家都是想要讨个吉利的,所以过年穿新衣,画新妆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木兰辞》中有着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描写。
在读书的时候看到此句,单单以为是花木兰要换回女装了,所以往脸上贴了两朵小黄花,但其实并非这样。
古今女子们的相貌在变,颜值在变,审美也在变。
事实上诗中的花黄通常指的是“额黄”,为古代女子脸部的一种装饰品。
说起额黄最早起源于秦朝,具体就是把金色的纸剪成各种喜欢的装饰图样,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开始这一步骤有了简化,许多女子直接在额头用金色妆粉涂成形状。
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一些女子直接将额头涂成黄色,引领当时的时尚潮流,再后来就发展到五官的各个部分都有了独特的妆容,像嘴角、酒窝、耳垂等地方都有了各自独特的名称,如,折枝花子、花胜、花靥等等,和我们现代相比较额黄大有比肩粉底和修容之功效。
南朝萧纲《美女篇》有诗曰: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可见当时的流行风向标。
花木兰属于哪个朝代现在尚有争议,但在那样一个大背景下,木兰敢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战后又卸甲归田抚养父母,实在是太不容易。
她既有女儿情怀,又有英雄气概,是古代杰出的巾帼英雄,值得我们去学习。
梳洗打扮之后,古代女子过年必备的两个项目就是走百病和摸门钉了。
走百病通俗来讲就是过桥,走的越多神灵就保佑你身体越来越好。
摸门钉是指为了求子而去正阳门摸门钉,寓意人丁兴旺。
因此有诗曰: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文/车逻辑的逻辑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