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多样性在语言上得以充分体现,语言又与地区紧密相连。
先看语言,20世纪20年代英国语言专家经25年考察列举225种主要语言与方言,当今统计数字是1652种,其中语言454种,简而化之不外乎两大语系:印欧语系的印地—雅利安语和达罗毗荼语系(还有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的诸多方言,使用者不多)。
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宪法认可使用的语言15种:阿萨姆、孟加拉、古吉拉特、印地、坎纳达、克什米尔、马拉亚兰、马拉塔、奥里雅、旁遮普、梵语、信德、泰米尔、泰卢固、乌尔都。
公元前2000多年前雅利安部落进入印度,带来印地—雅利安语,其中的一种方言成为宗教语言梵语,它孕育了印度文学并获得特殊地位,印地语的词汇、书写和语法均源于梵语。
达罗毗荼语系(15种语言中的4种,与族群一致)以泰米尔最古老,它有自己的文学形式,在口语形式上比梵语古老。
乌尔都语源自波斯和阿拉伯语,与梵语无涉。
在印度,语言的地区差异性得到宪法和语言法认可。
1956年,印度各邦边界确定,一些较大语言的边界与新政治边界(邦界)一致。
1966年,政府按照语言原则重新划分并调整各个省邦,南部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四种语言都有了自己的语言邦, 南方各族人民的要求基本上得到满足。
此后,语言邦运动的重心向北方转移,孟加拉邦一分为二成马哈拉施特拉邦(马拉塔语)和古吉拉特邦,旁遮普邦分为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为主的两个邦,东北部阿萨姆邦也被拆分。
学校实行“三语教案”,印地语地区学习印地语+英语+其他一种地方语,非印地语邦则为本地语+英语+印地语,不少非主流语言邦排斥印地语,实行“两语方案”或以梵语代替印地语,英语成为最大的“获利者”,而印地语因为地区势力的反对从独立时期至今一直未得“国语”地位。
问题的直接答案可以在百度得到详细答案,就不赘述了。
但就本人印度呆了几年的经历说说。
1,英语和印地语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语言,普及程度高于其他语言,但远达不到普通话在中国的普及程度。
感觉中国100%的话,印度只有25%到35%的样子。
这其中原因:主要是全民来看印度教育程度低,没学过,当然不会说。
会说的集中在精英阶层和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人。
此外还有印度人的普遍保守顽固,不愿意接受新东西有关。
2,英语和印地语普及情况不同区域也不一样。
北部大城市的人多半能说这两种官方语言,中小城市会印地语更多。
南部的人更倾向用英语,印地语反而没多少人会用,大城市好些。
种姓制度的原因,很大比例的低种姓和贱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或者接受好的教育,所以普及情况改善也不会跟中国一样迅速。
未来半个世纪内,印度不解决种姓制度的话,语言依然会未社会发展带来不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