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第1张

农历二十四节气 为什么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中有的是用阳历日期来定的?

首先要澄清:二十四节气不是按照阳历来定的。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步形成的,至迟在殷商时代,已经有了夏至、冬至的概念。

成书于战国前的《尚书,尧典》仅讲到四个节气。

以昼夜变化依次命名为“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即后来定名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简称“二分二至”。

在稍后成书的《管子,轻重已》中增加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有了八个节气。

成书于秦代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对节气已有了较为详实的规定和描述,有了二十二个节气,尚无小满和大雪。

到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中补充了小满和大雪,二十四节气至此完善,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什么变化。

在此之前节令之名不太一致。

请注意,西汉时期,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完善了,那时候还是“公元前”,当下的这种阳历还没有产生,所以“二十四节气中有的是用阳历日期来定的”,这种说法肯定不对。

问题又来了,既然不是用阳历来定的,那为什么节气又和阳历的日期那么接近呢?下面继续在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由圭表测影来决定的。

自周以来,许多古书都载有二十四节气的日影长度数值。

这说明二十四节气是太阳视运动的一种反映,属于阳历的范畴(注意:是范畴而已,但并不等于阳历,阳历有好多种,当下用的阳历是其中一种。

),通俗的说就是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有关。

下图古代圭表。

我们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却可以看到太阳在星空中的运动,一年中正好运转一周,我们将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视运动,把它所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

黄道是一个大圆圈,圆周为360°。

二十四节气就是把黄道等分成24段,每段15°。

太阳通过每等份的时间大致相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上变化不大,比如清明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冬至每年都在12月22日左右。

也就是说,节气是24等分圆周,是个几何的概念。

而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

365.2422天,如果分为24份的话,要大于15天,因此节气经常会与阳历有一两天的出入,但不会差的更多。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却很不固定,这是因为农历的历年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从而造成同一个节气在某年的日期要比前一年晚11天左右。

而遇到闰年,农历年长384天,比回归年长了19天左右,结果下一节气的日期又要提前19天左右。

扯远点,从历法的源头开始说吧。

历法是干嘛用的,记日子用的,因为人类的各种生产和活动都需要记日子,什么时候雨多,什么时候添衣,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娶妻(我就是为了押韵…),怎么记日子呢,很自然的就是头顶每天都能看到的太阳和月亮,而人类发现,太阳和月亮都有明显的周期:太阳的东升西落、季节变化(不同季节太阳高度和升落时间),月亮的月相变化等,所以就主要诞生了两种历法:阳历和阴历。

顾名思义,阳历是以太阳周期为标准,阴历是以月亮周期为标准。

比如我每天都观察太阳,今天是正午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一天,然后每365天太阳又到了这个状态,于是我就制定历法,一年是365天,这就算是阳历,阳历的“月”是没有天文意义的,仅仅为了方便(12月22号总比第356天好用吧),所以阳历才会有其他月至少30天、2月28天或29天这种奇葩——这源于古罗马时期的典故,这里就不说了,但起码说明阳历的月确实无所谓…另外要说的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并不是整数天(现代精确的数据是365.24219天,古代不可能这么精确,但总在慢慢改进),那么总以365天为1年的话误差会越来越大,几百年以后的12月22号就成了夏天了,这显然不行,但是我们的年也不能不取整数天,譬如今天的5点48之前是2017年、之后是2018年?那也太乱了,所以人们想了一个好办法——闰年,小尾巴0.24219接近1/4,所以咱们4年再加上1天,二次误差也很容易算,大约128年累计1天,为了好记就400年减3个闰年,至于三次误差,三千多年才累积1天,很长时间内都可以不用考虑了。

另一个地方的我,喜欢观察月亮,发现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天半左右(月亮的公转周期其实是27.32天,但是地球还绕着太阳转,两个运动是要叠加的,毕竟月相是由月亮太阳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同样道理,我们也要取整,于是就一个月29天一个月30天,当然还有误差,大月小月调一下就行了,不赘述。

一年12个月的话就是354或355天,阴历的月有天文意义而年没有。

世界上的历法基本是这两类,一般人都认为我们的农历是阴历,对,但不完全对,农历并不完全是阴历,可以称之为阴阳历,或者说中国特色的阴历…因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毕竟还是受太阳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农业生产,所以纯阴历并不方便,我们的祖先不死板,谁说看了月亮就不能看太阳了,于是根据对太阳的观测在历法里打了两个补丁,一个是闰月,大略说就是19年7闰,这样平均下来每年的周期就是365天多,和太阳周期一致起来——比方说春节对应的阳历,早的时候能到1月20号左右,晚的时候能到2月中旬,但总在这个不到1个月的范围内波动。

另一个就是节气,每15天左右一个节气,24个节气对应一个阳历年。

这样我们就以节气来从事农业生产,譬如在我们那里都是芒种割麦子,生活也一样,看到明天大寒,哦差不多最冷的时候了。

而且你不觉得,相比于干巴巴的日期,节气很直观也很美吗,“雨水”、“惊蛰”、“谷雨”、“寒露”、“霜降”……回到题主的问题,概括说,节气是阴历的补充,和阳历的日期对应(可能上下差1天),但不能说节气是阳历日期来定,可以说这两者都是源于对太阳观测的殊途同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14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