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的读音

砼的读音,第1张

砼的读音 为什么混凝土叫砼?

砼字,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读,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但是对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来说,这个字十分熟悉,代表混凝土的意思。

“砼”,念tóng,是混凝土的同意词。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经常把"混凝土"三个字简写为"砼"。

而“砼”一字的创造者是我国著名的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

蔡方荫(1901~1963)江西南昌人。

中科院院士,土木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力学专家,教育家。

土木建筑结构专家。

1953年他用“人工石”三字创造出“砼”字代替“混凝土”的写法。

1953年,由于当时教学条件艰苦,教学工具十分简陋,上课没有录音机,更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要靠老师板书,学生完全靠手抄笔记。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施工最常用的词,讲课时候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笔化又多,写笔记费力费时,蔡教授看到学生们频繁地写着混凝土三个字,为提高课堂笔记记录速度,有一天突发灵感,灵机一动,让大家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

“混凝土”要写三十笔顺,“人工石”只写十笔,节省三分之二的笔顺,大大加快了记笔记的速度。

学生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将这个特殊的新字,在校园里流行起来。

后来,为了更加方便地记录,大家又把“人工石”合成“砼”,越发风靡校园里,很快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工程技术人员也乐见其成地接受这个新字,毕竟写起来方便又实用。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

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

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是个建筑工程专用字。

“砼”与“混凝土”同义;它的读音为“tóng”(与“铜”字的读音一样)。

“混凝土”通常指水泥、沙、石子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合和后硬化而成的建筑材料。

“砼”的唯一含意就是“混凝土”,因此它不可能是古字,中国古代并未发明、生产过“水泥”(尽管火山爆发,有可能产生天然水泥),也就谈不上“混凝土”的应用了。

因此它的发明只可能属于“近、现代发明”。

“砼”字的发明,可算是一项不小的发明,因为它在许多场合下可替代“混凝土”,起到“一字顶三字”的作用,这就了不得了:你想,写“混凝土”三个字,笔划共计30划,改用“砼”字只写10划;这会给听课时需记笔记的学生,日常反复写这个词的大量技术干部、管理人员、工人等,提供多大的便利啊。

在有关图纸、技术文件、资料编制中,“混凝土”三个字会频繁地遇到。

有个替代字,会让技术人员,以及描图员等辅助人员省下多少事?特别是在那电脑、计算机辅助设计还未诞生或普及的年代里。

“砼”字的发明人叫蔡方荫,是一位早年的清华学子。

1953年他发明了这个字,很快便在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学生中得到推广。

这个新字创造得很巧妙,也很有道理:把“砼”字拆成三个字,就成为“人、工、石”,表示混凝土是人造石;如把它拆成两个字,是“仝石”,而“仝”是“同”的异体字,“仝石”可以理解为,混凝土与天然石料的主要性能大致相同。

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在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

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土木工程的书刊中。

土木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房屋、道路、桥梁、铁路、隧道、堤坝、海港、市政卫生、农田水利、人防工程等,因此此事在工程界的影响不小。

198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使之成为我国“工程专用字”。

后来,在图纸、技术文件中又流行起“钅仝”字(金字旁,右边一个“仝”字),用于替代“钢筋混凝土”五个字。

不过这个字,造字的道理不充分,所以未被正式批准、推广,在词典中也查不到这个不合法的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16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