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远

许远,第1张

许远 你认为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和许远,到底是英雄还是败类?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关于张巡吃人,其实是个伪命题。

因为吃人要看是吃的活人,还是死人。

个人认为,张巡不存在吃活人一说。

尹子奇率13万叛军,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二十五日进攻睢阳。

张巡得睢阳太守许远告急,旋率将士3000余赶赴睢阳。

与许远合并一处后,将士共6800人。

即日与叛军接战,连续拼杀十六昼夜,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获车马牛羊”。

尹子奇攻城不下,承夜退去,大概是2月。

此次接战,张、许大获全胜,且收获车马牛羊。

10万大军会丢下很多牲畜,而睢阳城内存粮本有六万斛之多,当时一斛约等于现在的60升,六万斛即合现在的360万升。

虽然虢王李巨坚持要将存粮的一半分给濮阳、济阴二郡,但毕竟还剩下一半,可以坚持6个月。

城内缺粮,是在七八月份的时候。

而城破之日为十月九日,也就是在断粮以后还坚持了2个月。

然而,大家都知道,人就算只喝水,往往能活20多天。

如果有一点食物,支持的时间就更长。

而士兵们确实“士日赋米一勺,龁木皮、煮纸而食”,“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那么,实际上真正完全断粮大概只有1个月时间。

当时城内军人当时是第一位的,优先供应。

上万老百姓肯定早于军人饿死,军人只要吃饿死老百姓的尸体就行了。

而当时士兵只有1000多人,真正断粮时期也就1个多月,士兵哪里需要吃活人,吃尸体就足够了。

至于当时的情况,不是张巡要吃人,他也想放走城内老百姓以减少粮食消耗。

但围城的叛军不可能让老百姓出城,最终就只能饿死。

当时张巡当然也可以选择突围,但很难实现。

资料这么写:睢阳被围日久,城中可食之物已经吃尽。

有人建议放弃睢阳,向东撤退。

张巡和许远商议,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若弃城撤退,燕军必然长驱南下,侵占江淮地区。

再说我军士兵饥饿劳累,撤退必定走不脱。

战国时各诸侯还会还互相救援,况且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朝廷军队的将帅!不如固守待援另外,张巡也可以投降,这样全城老百姓可能不会死。

但上面已经说了,睢阳一丢,整个江淮就保不住,到时候还不知道要死多少老百姓。

要知道安史之乱中国损失接近一半人口,相当惊人。

战争就是这样,少量人死去换取更多的人活命。

《古惑仔1》里面,陈浩南他们在澳门被追砍,巢皮受伤以后独自留下拼命,让浩南他们先跑。

浩南不忍心,巢皮就说:一个人死,总好过大家一起死。

就是这个道理。

打仗了没办法讲仁慈,张巡不惜吃人也要守住睢阳就是了救更多的人。

而且当时是唐代,距今1000多年,也不能用今天人的角度去衡量。

张巡自幼就饱览群书并且通晓兵法布阵,当时张巡结交的都是一些志向远大的朋友,而相比于庸俗平凡之人张巡却不喜欢与之结交,在入仕之后,张巡勤政爱民,因此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生活和乐,他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安禄山攻陷了东都洛阳之后成帝立国号“大燕”,百姓也因此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而作为长史的张巡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决定与之反抗,为大唐赢得一线生机。

于是当时在张巡的响应下,数千名群众纷纷参与到张巡的行列之中,而张巡也因此扛起了抗击叛贼的重任。

在当时的形势之下,由安庆绪派出的十三万大军一齐进攻睢阳决定攻下此地,睢阳是唐朝时期的要地,一旦攻陷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在毫无援兵的情况下,张巡以及许远带着众人一起死守睢阳。

当时的张巡面临着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形势,而张巡虽然被困在睢阳却还想方设法盗取敌军的粮草,在这样的形势下势单力薄的张巡与叛军周旋了数百回合,使叛军伤亡惨重。

然而在这样的死守中张巡等人也同样面临着粮食的问题,因为缺粮,张巡曾经杀了自己的爱妾做成食物让士兵们充饥,这一做法固然是毁灭人道的行为,安史之乱中,张巡无疑是位民族英雄,他想尽办法为保全唐朝政权而作斗争。

从张巡杀妾这一事件来看,张巡有些太过残暴。

张巡杀妾只不过为张巡吃人开了一个头,为了守住睢阳,张巡杀掉睢阳城中的老弱妇孺来食用,从某一方面来说,张巡吃人和屠城性质相同,都置百姓性命于不顾。

安史之乱平息后,朝廷大力褒奖张巡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从人道主义和仁义方面来看待张巡杀妾这一事件的话,张巡是位极端残忍而自私的人。

最终皇帝认为其功大于过因此没有惩罚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23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