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

鲁昭公,第1张

鲁昭公 既非近亲也门当户对,鲁昭公娶吴孟子怎么就违礼了?

周礼有规定:同姓不婚。

鲁昭公姬禂和吴国君主同姓姬,却娶了姬孟子为妻。

国君夫人称号,一般是出生国国名加其姓。

但因其姓姫,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妻,违反了“同姓不婚”礼制。

此事鲁国皆知,孔子却为鲁昭公辩护,当陈司败问其“昭公知礼乎?”时赞其“知礼”。

陈司败在孔子的学生面前抨击道:“鲁昭公娶同姓女,违背礼制。

他如果算知礼,天下谁不知礼!”孔子从学生口中得知这番话后,有些惭愧:“我很幸运,如有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见《论语》)

鲁昭公娶夫人吴孟子被看做违礼的原因,在现代人看来根本就不算事儿,但在当时却是大逆不道的事儿。

《论语·述而篇第七》对此有记载,话说孔子在陈国时,有一个官职为司败的官员慕名拜访,在交谈过程中司败提及鲁昭公,并询问孔子对鲁昭公是否知礼一事怎么看,即“昭公知礼乎?”孔子评价鲁昭公“知礼”。

司败对此评价不以为然,认为孔子有负君子之名,理由是君子不会偏私、包庇任何有过失的人,可鲁昭公娶夫人吴孟子违反礼教人尽皆知,孔子居然无视此事还说鲁昭公是知礼的人,分明是在袒护鲁昭公,与“君子不党”的行事风格截然相反。

事后孔子也承认、并感谢陈司败指出了自己的过错,表现出闻过则喜的态度,即“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由此可见,孔子既然承认自己失言,也就意味着他间接承认了自己确实在包庇鲁昭公,所以鲁昭公娶夫人吴孟子也确实是件违反礼教的事。

若从现代世俗婚姻的视角来看,鲁昭公和夫人吴孟子堪称天作之合。

鲁昭公是春秋时期诸侯国鲁国国君,他娶的吴孟子是诸侯国吴国公室之女,鲁国国君配吴国公主可谓门当户对,两个虽然都是周天子分封出来的诸侯国,但鲁昭公已是鲁国第二十四位国君,与这位吴国公主也不是五服以内的近亲。

既非近亲、也门当户对,按理说二人是非常理想的结婚对象,但在当时却是违反礼教的事,为世人所不容,原因仅在于:这夫妻俩是一个姓。

鲁昭公不姓鲁,鲁是诸侯国鲁国的地名,昭公是他的谥号,即国君死后的封号。

那他姓什么呢?鲁昭公姓姬,名稠或袑。

既然他的夫人吴孟子和他是同一个姓,按理说应该是姬孟子,怎么就成了吴孟子?那是因为我们现在习惯用姓在前、名在后的方式指代一个人,这是秦汉以后才形成的,先秦时期指代一个人并不用这种方式。

所以关于吴孟子,其实吴并不是她的姓,而孟子也不代表她的名。

在先秦时期指代一个人的概念,除了姓和名,还有氏,也就是说要指代一个人得严格区分他的姓和氏。

姓和氏不仅是区分不同个人的代号,还有各自的社会功能,正如《通志•氏族略序》所言:“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这是说氏的社会职能在于区分人的高低贵贱,姓的社会职能在于它是决定能否通婚的依据,周代礼制规定同姓不通婚,即“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所以在先秦时期,只有出身尊贵的人才有氏,如果是在这样家族长大的男子一般称氏不称姓;在男子不提姓的情况下,而为了避免同姓通婚,女子一般称姓不称氏。

而对于国君夫人来讲,她的代号一般是由她母国之国名加她的本姓,因此吴孟子的吴代表她来自吴国,而孟子代表她的姓。

但其实孟子这个姓是她嫁到鲁国后改的,她本来姓姬(鲁、吴均是姬姓之国都是姬姓)只是为了掩饰鲁昭公娶同姓女违反礼教,而特意将她的姓改成了孟子,因此吴孟子原本叫吴姬。

可见在进一步了解了古人称号和现代人称号的区别之后,会发现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鲁昭公和吴孟子确实是一个姓,他们的结合也确实违反了当时的礼教制度,因为此事连累孔子背上了伪君子的骂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作者:高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27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