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早已实现机械化的今天,山区丘陵地带,耕牛还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耕牛,在古代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它不论是金钱价值还是使用价值都非比寻常,农户根本无力喂养,逢上人都吃不饱的灾年荒年更不用说了。
为了应对灾荒,恢复农业发展,从明开始完善于清朝的贷耕牛、贷种子的方式出现了。
“贷”,就是现在的贷款,牛贷种子贷就像现在的房贷车贷,先借给你用,然后收取利息,最后偿还本金。
当时耕牛和种子主要有两种借贷方式。
第一种:直接把耕牛、种子借给你。
第二种:政府借给灾民银两,让其买或雇牛,购买种子。
乾隆年间几次发大水,户部调拨耕牛,政府借出牛具以及种子,帮助灾民度过灾年。
耕牛和种子的偿还方式。
种子一般是秋后收割了即还。
借出的耕牛或银两可以直接偿还,也可以用谷物抵账,一多半只需原价偿还,不收取利息。
受灾荒严重的甚至还可以豁免,或者延缓征收。
灾荒之年,农民除了耕种之外,无力喂养耕牛,于是私自宰杀贩卖严重,为了解决这种状况,政府设立了临时一种机构——当牛局。
当牛局由政府出资将农民手中暂时不用的耕牛收买,耕作的时候再卖给灾民或者由灾民赎回。
这种因地制宜的法令极大地丰富了耕牛贷的内容。
耕牛和种子的借贷,缓解了农民的压力,对灾荒后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利息的繁复,官府的腐败,又让农民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任何一个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都是顺应当时生产力的产物,其初衷都是为了解决矛盾,然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又往往会加剧这种矛盾。
耕牛贷种子贷,也是这样。
在中国古代,农业是一个朝代的经济命脉,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直接关系着这个朝代的繁荣富强。
而耕牛,作为古代有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讨论贷耕牛从什么时候出现,就要先知道,耕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牛耕始于商代,但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和实物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牛耕在当时并不普遍,那么耕牛在当时也就不普遍了。
当时的牛,主要还是作为宗庙的祭品被宰杀的。
牛耕技术主要用的工具是犁,而在犁产生前,夏商周农业劳作用的主要工具是“耒”。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炼铁技术的诞生,铁具在那时开始被使用。
然后人们在耒的基础上,发明了犁。
并探索除人力以外的生产技术,牛耕技术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可以从“耕”这个字也可以看出来,当时农业技术提升的过程。
夏商周农业制度推行的是井田制度,用“耒”在“井”上劳作,不就是耕吗?后来再用牛,就演变成了牛耕技术。
但是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普及,那么贷耕牛也就不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
关于牛耕形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
《汉书﹒食货志》中说:“用耦犁,二牛三人。
”即用二牛挽犁,一人控制犁地的深度。
耦犁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他对推广牛耕起了重要作用。
这是古代史籍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推广牛耕的技术。
说明,当时牛耕已经开始普及了。
也只有在牛耕技术普及之后,耕牛才会显得非常重要,那么价值也就会提升。
在汉代,也有关于禁止杀耕牛的相关制度,这些都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力。
所以贷耕牛的制度应该也是在汉代后期才有的,到了清代就已经是鼎盛时期,而贷耕牛的方法和偿还形式都多样化了。
但是贷种子应该比贷耕牛早,因为粮食出现的比较早。
但是,不管贷耕牛也好,贷种子也好,其实都是古代政府的一种赈济政策。
遇到荒年或灾难的时候,政府一般会采取救济和赈济,形成所谓的“荒政政策”。
荒政政策的核心是解决粮食问题。
对小的粮荒和灾荒,政府一般采取减价出卖官仓粮食,或借贷给受灾民众种子口粮等措施;对于大的粮荒和灾荒,政府就实行赈济,无偿提供给受灾民众口粮和种子等。
粮食赈济起源较早。
《晏子春秋》记载了齐景公时,大雨成灾,晏子受命赈济贫民一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之事迹。
有时国家还发动官员、豪富动用私蓄粮食赈济灾民。
《左传》载襄公二十九年,“郑饥……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
”由此可以看出,贷种子在春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那么后来的贷耕牛,也可能就是从贷种子这里演变出来的。
毕竟,贷耕牛也可以保护农业生产的恢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