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充分表达了作者哀怨之情,虽然六月杏花艳,也无心欣赏,只能用凄美的笛声,抒发情感。
一夜未眠,赋予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绪!《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更多的是无奈。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闲登小楼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这两句出自宋朝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生于北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这首《临江仙》写于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当时作者四十六、七岁。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看出宋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便以病托辞退职,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上片忆旧作者回忆了年轻时在故乡洛阳,自己和当时的英雄豪杰们在午桥把酒临风的场面。
那时国家太平,豪杰们常常聚集在一起,举杯痛饮,诉说着自己报效国家的抱负,庆祝这美好盛世。
夜晚到来,明月的清辉洒在杏花树上,透过稀疏的杏花,在地上留下了斑斑驳驳的影子。
不知哪一位豪杰吹起了笛子,悠扬的笛声伴随着月亮的清辉洒在水面上,随着悠悠的流水流向远方。
众人常常沉浸在笛声中,不知不觉地,月亮西沉,美好的一天常常就在这样的聚会中过去了。
午桥是中唐名相裴度的别墅,裴度是维护朝廷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坚决主张武力镇压淮西吴元济叛乱并取得成功的人物,属中兴名臣。
上片写在午桥豪饮,尽是英杰,表现出作者当年是位血气方刚,立志报国的志士。
下片抒怀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作者逃到南方,一路颠沛流离,当时一起饮酒赋诗的豪杰们也都流离失所,九死一生。
此时的作者国破家亡,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往昔令人不忍回首,胆战心惊。
而南宋的最高统治者们又不顾北方百姓的死活,满足于偏安南方,无心收复北方大片故土,致使大批爱国志士报国无门。
此时在南方再登小阎,不会有当年夜饮午桥时的兴致了,两相比较,不觉倍觉凄凉!“登小阁”前的“闲”字,更表现了作者救国无门、生活无聊的情感。
作者进一步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大事,终将随着历史的云烟散去,化为渔人樵夫的闲话。
这里既有作者对自己和与自己一样主张收复故土的豪杰志士的命运的感叹,也是作者对软弱的南宋政府一味妥协忍让的的谴责和抗争。
作者这种看似看破现实,回避现实的态度实际上是对南宋统治者的一种不满情绪的发泄。
陈与义忧国忧民,诗学杜甫,自己又善于融会贯通。
他的诗词语言朴素,节奏明快,很少用典故,这首词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写作特点。
本词语义简单,清新自然,诗意深沉隽永,脍炙人口,数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它里面包含的深深的爱国思想,感染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