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第1张

勃列日涅夫改革 如何评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感觉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

他反对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尽管有进步意义,但做法粗暴且情绪化处理,有”泼脏水连孩子一起倒掉”之嫌。

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政治上的停滞时期,加速了这个国家的解体速度。

当然他对改善中苏关系是有贡献的。

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新思维”和”公开性”,是急病乱投医,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一)积极的一面(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迫害者恢复名誉,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2) 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符合苏联社会需要,农业改革上削减农业税等措施具有历史进步性。

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

(3)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各国开始承认建设社会主义可有多种模式,有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消极的一面(1)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随意性强,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经过一阵局部的改革,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体制。

(2) 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人,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

对集权化的领导体制缺乏分析,其更多的是批判斯大林个人品德的过错,而使其批判不彻底。

这种做法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恶浪。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在工业方面,尤其是重工业与军事工业,他的改革使苏联的工业力量大大增强,并一度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时,苏联的洲际导d超过美国,并建立了一支可以威胁美国本土的远洋海军.所以,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实行了从越南撤兵,同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正常化等措施,处于守势.但需要明确的是,苏联的综合国力还是略逊美国的,虽然苏联在这一时期的争霸中压过了美国,但是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重工业是发展了,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可没有与重工业一起高速发展.使苏联的国民经济结构不是太合理.他的改革同样没有触及斯大林模式。

1997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黯然辞职,成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

苏联解体20年来,人们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仍是众说纷纭。

根据全俄舆论中心在2011年戈尔巴乔夫80岁生日前夕的调查显示,现今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有了一定的变化,尽管人们对其执政时期仍难以做出肯定的评价,但对他表示愤慨的人已经从2001年的30%下降至20%,表示厌恶的人从9%下降至5%,表示好感和同情的人从16%下降至5%,表示尊敬的人从15%降至10%,对戈尔巴乔夫表示冷淡和漠不关心的人则从25%升至47%。

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俄罗斯人也没有一致的看法,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37%的被调查者认为苏联解体主要是客观原因,不是戈尔巴乔夫,别人当政苏联也会解体。

对戈尔巴乔夫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俄共,他们一直把戈尔巴乔夫作为社会主义的背叛者、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与民众莫衷一是的评价不同,俄罗斯的当政者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对戈尔巴乔夫给予了高度评价,尽管戈尔巴乔夫时常对他们进行批评。

2006年3月2日,普京在祝贺戈尔巴乔夫75岁生日时说:“您是影响当代世界历史进程的国务活动家之一,国际关系领域开始向开放政策过渡是与您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我指的是那些转折性变化,使我国在民主改革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2011年3月2日,普京在祝贺戈尔巴乔夫80岁生日的贺电中说:“在我国甚至在国外,您都是以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显著影响并对加强俄罗斯的威望贡献良多的当代最杰出的国务活动家之一而闻名的。

”同一天,梅德韦杰夫会见了戈尔巴乔夫,告知已签署了授予他俄罗斯最高荣誉勋章——圣安德鲁勋章的命令,梅德韦杰夫说:“我认为这是对您作为国家元首所做大量工作的恰当评价,您在特别复杂、特别艰难的时刻领导了我们国家。

我们大家都清楚这一点。

”“这也是对您领导的那个国家,我们大家的共同祖国——苏维埃联盟表示尊重的标志。

”有人说如果戈尔巴乔夫不改革,苏联至今犹存,他现在仍是苏联的领导人。

如此说来,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改革的最大输家。

这只是理论上的,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苏联的历史发展证明苏联模式是不成功的,民众要求改革的意愿在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都有,但由于民众没有表达意见的正常途径,他们的愿望并不能成为苏共的政策。

危机不断积累,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修修补补的改革已经无济于事了。

已经在老人政治下生活了十几年、在不到3年时间里接连为3位总书记举行国葬的苏联人,迫切盼望出现一位讲话不用讲稿、思维正常、行动方便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运而生。

人们对新的、年轻的总书记寄予厚望,希望能尽快改变国家的现状。

戈尔巴乔夫这些在苏共二十大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领导人,也切身感受到苏联体制存在的问题,感受到苏联的发展日益离开了世界的潮流,已被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潮抛到了后边,再像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之流那样回避矛盾和问题、只为保住自己的权势而掌权,是极不负责任、也是极不道德的。

面对苏联发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危机,戈尔巴乔夫只能进行根本改革。

戈尔巴乔夫开启了苏联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之路,但他只不过是历史使命不自觉的执行者,走上这条路并非他事先设计好的。

上任之初,戈尔巴乔夫也想在苏联原来的体制下进行改革,完善现存体制。

受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苏联的经济改革不是从解决商品短缺、改善人民的生活入手,而是仍把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搞了个“加速战略”,浪费了两年时间,又加剧了市场供应的紧张。

到1987年转入改革后,经济体制改革走的基本上是柯西金改革的路子,成效不大,没有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对于扭曲的价格体制迟迟不改,仍然否定私有制,直到1990年才开始考虑向市场经济过渡。

由于政治斗争的白热化和反对派开始夺权,经济改革受到严重制约,进展不大,经济危机却在加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51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