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第1张

临安邸 林升的小诗《题临安邸》为何能在宋词的时代传唱下来?

宋代是词的盛世,名作佳作众多,但是宋诗的水平也是极高的,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

苏轼、王安石、陆游、杨万里、朱熹等人的诗作极为出彩,丝毫不输唐诗风采。

这首《题临安邸》是宋诗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诗。

虽然我们对诗人林升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这首《题临安邸》耳熟能详。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公元1127年,金人大举南下,攻陷了北宋都城汴州,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

之后,康王赵构建庙称帝,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史称南宋,后来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偏安江左,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对外屈膝投降,当时的达官显宦大修楼堂馆所,大肆歌舞享乐。

这首《题临安邸》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巧妙的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纵情声色的腐朽生活,表达了诗人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山外青山楼外楼”突出展现了当时临安城的美景,连绵起伏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很是壮美。

但是接着写道“西湖歌舞几时休”,点出了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表现出南宋统治集团纵情声色的腐朽生活,诗人心中有着无尽愤慨与忧虑。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一句中“熏”和“醉”两字用的极为传神,将那些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达官显宦的精神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已被金侵占,而南宋的达官显贵依旧纸醉金迷中,忘记了国恨家仇,将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既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的愤怒之情,也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情景俱佳,加之构思巧妙,可谓是难得一见的佳作,能在宋词的时代传唱下来是很正常的。

《题临安邸》是一首传唱近千年的七绝,作者林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题临安邸》至今仍然见于中小学教材上,我记得很早就会背诵这首诗了。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中华诗词浩如烟海,光是唐诗就有四万八千多首,宋词也有一万九千多首,精美者也数不胜数,为什么这首七绝能一直流传至今并且成为中小学教材典范诗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这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公元1126年,金军长驱直入,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北方领土尽被金人侵占。

赵构仓皇逃到江南,于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亡国之痛,也并不发愤图强,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主张收复北方领土的爱国志士。

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吐露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是这首诗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中“熏”“醉”二字用得极具特色,把那些不思进取、寻欢作乐、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苟且偷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一篇难得的上乘之作!是我们学习写诗写文的楷模作品。

三是该诗朗朗上口韵律和美。

该诗语言凝练生动,格式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悦耳。

诗中宛如有画、画中宛似有情,言简而意丰,并且充满无限美感。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而且该诗没有几个生僻字,通俗易懂,适合作为中小学教材范文使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55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