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上一句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上一句,第1张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上一句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何称为千古风流句?

谢谢邀请!一、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的全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大致的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自由地飞翔,水岸上桃花盛开,桃花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忘情于山水之间的快乐,不想回家。

二、张志和简介张志和(732-774年?),字子同,号玄真子。

唐朝金华(今浙江省金华)人。

他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南浦县尉等职。

后厌倦了宦海风波,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后,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

张志和遂偕奴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一带,扁舟垂纶,渔樵为乐。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大易》十五卷,有《渔歌子》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唐大历九年(774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谒。

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

二人即兴唱和。

张志和写下《渔歌子》五首,其中就有这一首。

三、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何称为千古风流句?1.张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词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词人之一。

《渔歌子》(又称《渔父词》)源于吴地吴歌中的渔歌。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构思巧妙,意境优美,格调清新,纯朴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词作典范。

后世均依张志和这首《渔歌子》的词谱为词谱。

后世很多人都写过《渔歌子》词,但无不受到张志和这首《渔歌子》的影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这也是被称为“千古风流句”的重要原因。

2.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有一段精彩评论:“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

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

黄山谷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

”意思是说,苏轼和黄庭坚,对照张志和的《渔歌子》,先后都写了《浣溪沙》词,结果都不如张志和的词好。

我们来看看苏黄写的词:(1)苏轼《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黄庭坚看了苏轼的词,也写了一首《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

惊鱼错认月沉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

斜风细雨转船头。

”苏轼看了黄庭坚的词,开玩笑说:“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也?”众皆传为笑谈。

综上所述,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被称为千古风流句,名副其实。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谢谢邀请。

看了前面网友的答复,觉得很好,但是因为非常喜欢张志和的«渔歌子»,我就再多说几句。

张志和总共写了五阙«渔歌子»,这一阙是最脍炙人口的。

«渔歌子»很短,只有二十七个字,全篇如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

因为这阙词的清新,自然,淡雅,脱俗曾被清代刘熙载誉为"风流千古"。

至于为什么这阙词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其中原因关于历史背景,个人际遇的部分前面网友已经阐述得十分清楚,我要说的是作品本身的魅力。

首先,张志和在选材上非常新颖,且不说古代,即使是现在,专门描写渔人的作品也是很少。

大家知道,词现在被叫做宋词,由此可见,唐词是很稀缺的,而这阙«渔歌子»恰恰是张志和创制的词调。

第二,这阙词的二十七个字,字字不离打鱼这个主题,行文和立意契合到了完美的程度。

第三,整阙词的语言非常精炼,二十七个字中涵盖了,一个文学作品的全部要素:地点:西塞山前,时间:春天桃花汛的时候,人和物:白鹭,鳜鱼,渔夫,同时既有写景又有抒情。

第四,这阙词的写景极为独到,白鹭,碧水,黑色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本应该是五彩缤纷,非常艳丽,但雨具的出现又使这些色彩变得柔和朦胧。

第五,最后的一句"斜风细雨不需归"把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的渴望以及高远,淡泊,洒脱的情趣描写得出神入化。

这阙词的精妙不仅被我们自己推崇,同时在海外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毫不夸张地说,这阙词是日本词的源头。

友友,我能想到的只有以上几点,仅供友友参考。

我是路上有心人,请友友们多多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5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