攽怎么读

攽怎么读,第1张

攽怎么读 刘攽“东风忽起垂杨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带给我们怎样的哲思?

谢谢邀请,我是晴空莽莽,一起闲读诗词。

诗句出自北宋刘攽的七言绝句《雨后池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池塘春景图: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作者浅析:他是史学家,兼作诗人刘攽,北宋史学家,曾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

在朝期间帮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担当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为人称诵。

攽为人疏隽,不修威仪,喜谐谑,数招怨悔,终不能改。

简而言之,此人放达超逸,不修边幅,不够威仪,喜欢开玩笑,得罪不少人依然不改其性格。

不同于史学家的严肃端庄,这样的人物写出这样清新明丽的诗词倒在意料之中。

除了这首《雨后池上》,另有《新晴》、《城南行》、《江南田家》三首写景诗流传于世。

诗意浅析:从寂静如画到明媚灵动在一场春雨过后,“我”来到那个小池塘边,水面平静没有涟漪。

放眼看去,这一池春水仿佛是淡淡抹开的明镜那般光可鉴人,映照着岸边那屋檐、门楹,浅浅勾勒水墨轮廓,令人不忍打破这一方寂静如画。

人没有出现,东风来了。

池塘边的垂柳开始随风摇曳,翩迁起舞,缀在柳条上的雨珠尚且来不及反应,就脱离了依附,跌落到池中莲叶上、荷花心间,伴随着“咚咚”的细微声响,几不可闻。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从普通的雨后池塘静景,升华到了流动的状态,让我们意识到了自然界是无时无刻不在悄然声息的运转,一时的静只是相对的,永恒的变换是必然的。

大自然春天的清新淡雅,如同一曲美妙的乐曲流淌在空气中,仿佛有亲切的气息,万物如此和谐美妙。

意象浅析:“东风”、“荷心”有朋友可能会发出疑问,荷花明明是夏天才开放,为什么说是池塘春景图?因为诗中提到了“东风”。

在古诗词意象中,“东风”通常指春天,诸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又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都在诉说春日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

再则东风是灵动飘逸的,蕴含生命气息的,同作者笔下的另一诗句“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荷心”——荷花之蕊,通常象征着纤尘不染的高洁胸襟。

古诗词中出现得比较少,最早可能出现在孟浩然的诗中“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带着佛法禅意,清净明慧。

至于后来南宋词人葛立方有“莫把碧筒弯,恐带荷心苦”、南宋文学家叶适也有“竹外万云合,荷心一雁来”,大抵都是袭用了刘攽的这一句“更作荷心万点声”的意象。

晴空总结在俗世凡尘中熙熙攘攘的大忙人,偶尔闲下来品味一下《雨后池上》这简约明媚的风景,让心休憩一会儿也未尝不可!诗意简单明了,难得的是这样一尘不染,赤子心思。

题外话:刘攽是北宋学者刘敞的弟弟,与刘敞、敞之子刘世奉合著《汉书标注》,人称“墨庄三刘”,而“墨庄刘氏”也被奉为古代家庭教育典范,家中除藏书千卷外别无财产。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出自宋代刘攽的《雨后池上》,这两句诗带给我们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一、原诗《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二、赏析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诗歌在三四句的描写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

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

“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

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三、“东风忽起垂杨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带给我们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表现了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诗句既写静又写动、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响应,好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用来概括总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那样的贴切:一切事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正如王夫之所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四、诗人简介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

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

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

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

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

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61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