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事件其实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解读,清代著名大学者纪晓岚就曾经对斧声烛影事件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纪晓岚认为斧声烛影事件纯粹是后人曲解了原文的意思,而冤枉了赵光义。
先来说一下斧声烛影事件不见于正史,在正史中没有任何关于斧声烛影事件的记录,而且在明朝中期之前没有任何官方记载或者学者认为赵光义有弑兄篡位的嫌疑。
在这我们要知道《宋史》是有蒙古人所撰写,由当时的蒙古宰相脱脱主持编撰,如果在元朝时期哪怕野史有传闻赵光义有弑兄嫌疑,那么我相信蒙古人都不会放过这个抹黑北宋皇室的机会。
这就说明在元朝时期包括民间根本就没有人质疑过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和赵光义是否有弑兄篡位的问题。
如果历史上真有这件事或者哪怕在当时有这些传闻,那么蒙古人没有必要为北宋皇室遮羞,他们甚至可以借机大肆抨击抹黑北宋皇室,稳固蒙元政权。
但是通过阅读蒙古人编撰的《宋史》,我们发现在史书中关于赵匡胤之死记载很简洁:《宋史·太祖本纪》: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而最早记录斧声烛影事件的书籍其实是一部民间学者编撰的野史,是明中期学者陈邦瞻所编撰的《宋史纪事本末》,在这部书中陈邦瞻详细记录了赵匡胤临死前和死后的一些事迹。
《宋史纪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
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
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
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
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斧声烛影事件由此而诞生,其实我们仔细阅读这段话可以发现,陈邦瞻也只是客观陈述了赵匡胤临死前和死后的一些事情,他并没有明确指出赵光义有弑兄篡位的问题。
所以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就这个问题曾经在《四库全书》中详细解读了后世如何误解了陈邦瞻的本意,而有了赵光义弑兄篡位的乌龙。
纪晓岚主要认为斧声烛影中的利器斧子完全是后世人的臆想,在明代以前书中所记述的柱斧并不是我们后人所理解的利器,它是一个寓意吉祥如意的小挂饰,是一种装饰品,也可以用来镇纸,它不具备任何杀伤力,赵匡胤不可能拿着这玩意去追砍赵光义。
所以斧声烛影之中的利器都不存在,何谈赵光义弑兄篡位。
后人对赵光义有弑兄篡位嫌疑无非就是三点,一,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在赵匡胤死时已成年,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二,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对寡嫂宋皇后非常刻薄不好;三,既然是兄终弟及,为什么赵光义没有传位给弟弟赵廷美。
就这三点我们逐一来分析一下,就明白赵光义为什么不存在弑兄的可能。
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赵匡胤是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一生不好女色,后宫佳丽并不多,所以他的儿子也并不多。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但是其中两个夭折,长大成人的只有长子赵德昭和幼子赵德芳,在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德昭已年满二十五周岁,赵德芳年满十七周岁,在那个时代都算是已经成人。
这也是后人为什么都在质疑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其实历史上都在流传赵光义即位合法性主要源于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的金匮之盟,这里面杜太后在临死时和赵匡胤约定,赵匡胤如果大行,不要让幼子继承皇位,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赵光义再把位置传给赵光美也就是赵廷美,最终赵廷美再传位给赵德昭,避免幼子继位,像后周柴荣传位幼子柴宗训被赵匡胤钻了空子篡了皇位,所以杜太后是吸取了后周柴荣的教训,怕赵氏江山丢在幼子手里。
关于金匮之盟的真伪不在咱们这个话题讨论范围内,但是从赵匡胤后来做法看,他确实认可母亲杜太后的说法,在这要先说明一点,杜太后死于北宋建国第二年,当时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不过七八岁,要知道赵匡胤所处的时代是五代十国末期,天下并未大定。
在五代十国时期,皇帝就跟不要钱似的一波换一波,五代十国的皇帝平均寿命不过三十六岁,在之前后周世宗柴荣在三十九岁的壮年就去世了,而赵匡胤本是柴荣的爱将,追随柴荣多年,年纪没比柴荣小太多,杜太后临死时赵匡胤已经三十五周岁,杜太后也怕儿子赵匡胤步柴荣后尘,如果赵匡胤早逝,那么幼子继位势必江山会沦落到别人手里,所以杜太后希望如果赵匡胤真要大行的话,把位置先让给弟弟,再由弟弟传回给他儿子,这样做也是为了孙子赵德昭好,毕竟当时处在乱世,当皇帝其实反是一个高危职业。
不管金匮之盟的真假,但是从史书记载来看,后来赵匡胤确实是按照兄终弟及的说法去做的,因为赵匡胤生前没有给他的两个儿子封王,也就是赵德昭和赵德芳在赵匡胤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封王,连幼弟赵廷美都没有封王,宋朝皇室之中只有赵光义一人被封为晋王。
在这里要说一下五代十国由于处于乱世之中,所以很多的皇帝都没有明确立太子,五代十国时期的皇位继承人标配一般都是王爵+首都府尹,如果皇帝的哪个亲戚有了这两样官爵就说明这个人就是皇位继承人了。
赵匡胤之前的后周就是如此,后周太祖郭威没有子嗣,所以他把位置传给了外甥后周世宗柴荣,而柴荣接位前郭威就是先封柴荣为晋王+开封府尹的官爵,而北宋承袭自后周,所以基本制度都是沿袭了后周的做法。
在赵匡胤还是壮年之时,也就是杜太后刚死不久,赵匡胤就封赵光义为晋王+开封府尹,这就是说赵匡胤明确选择了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这是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明白的事情。
赵光义继位之初也是严格执行哥哥的兄终弟及的规则,赵光义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封幼弟赵廷美为齐王+开封府尹,封侄子赵德昭为武功郡王兼太尉,可以说赵德昭在叔叔即位后才正式有了郡王爵位,在赵光义时代,赵德昭是两位叔叔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比在父亲赵匡胤在位时挂虚职强多了。
赵德昭后来跟随赵光义北伐幽州,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北伐期间某夜赵光义的御营与大军分开了,不知所踪,群臣都很慌乱,认为赵光义遭遇不测,但是军中又不能无主,所以群臣建议赵德昭在军中继位,继续率军北伐。
结果第二天天亮,赵光义有惊无险的平安归来,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
后来北伐幽州失利,赵光义抑郁而归,赵光义心里不高兴就没有封赏之前太原大捷的将士,赵德昭为了这件事就进宫去与赵光义争论,赵光义在盛怒之下说出了“等将来你做皇帝再封赏他们不迟。
”这一句话就把胆小的赵德昭吓到了,赵德昭从皇宫出来以后,回家就自尽了。
赵光义万没想到一句话送了侄子的姓名,懊恼万分,后来赵光义抱着赵德昭的尸身哭了一天一夜,后悔自己口不择言害死了侄子。
所以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赵匡胤的儿子在赵匡胤活着时根本没有继承权,赵匡胤在世时指定继承人就是赵光义。
至于赵德昭之死是不是赵光义故意为之,那就没人能说的准了。
刻薄对待寡嫂赵光义在历史上是出了名对待寡嫂宋皇后非常不好的,所以很多人也根据这些猜测赵光义是否存在弑兄嫌疑,跟刻薄对待嫂子宋皇后有关系。
其实这个问题在史书上有明确解答,宋皇后是赵匡胤第三位妻子,之前赵匡胤的两位妻子都早已病逝,所以新纳了宋皇后为妻。
这位宋皇后没有和赵匡胤生下儿女,但是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却是自幼由送皇后抚养长大,宋皇后在得知赵匡胤去世的消息后,她第一时间没有召赵光义进宫,也没有召长子赵德昭进宫,而是假传赵匡胤旨意派太监王继恩召幼子赵德芳进宫,这说明了宋皇后想跳过小叔子赵光义和与自己感情淡薄的长子赵德昭,想让自己抚养长大的幼子赵德芳继位。
幸亏王继恩忠于赵匡胤,及时召赵光义入宫稳定了局势,同时王继恩和太医程德玄力证赵匡胤遗旨就是召晋王赵光义入宫传承大位,所以赵光义才能顺利继位,否则宋皇后硬要从中插一脚,篡改赵匡胤的遗旨,那么赵光义继位会比较麻烦了。
因此《宋史纪事本末》中宋皇后才会在见到赵光义入宫后说出“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在那个时代官家一般指皇帝,宋皇后当时的意思就是认栽了,希望赵光义不要追究她的问题,她和幼子赵德芳的性命全交在赵光义手里了。
宋皇后这种只顾私利置国家大业于不顾的行为让赵光义很生气,她不想小叔子继位可以理解,但是她居然还要跳过长子立幼子继位,这是让赵光义最不能谅解的地方,废长立幼的行为一旦做出来势必会引起政局动荡不安,置北宋基业于不顾,所以赵光义对嫂子宋皇后怨气很大,因此即位后对宋皇后很是不好,刻薄对待宋皇后。
再说一下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他就是民间戏曲中传说的八贤王,但是赵德芳生前没有封王,赵德芳是英年早逝,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可质疑的,赵德芳之死纯粹是短命因病去世,赵德芳死在赵德昭之后,本来赵德昭去世赵光义就很伤心,他想把赵德芳培养成继承人,结果还没来及培养,赵德芳就因病去世了,赵光义为了侄子去世罢朝五日,为赵德芳举行了风光大葬,追封为秦王。
北宋历史上的皇帝都是赵光义一脉,但是到了南宋,由于宋高宗赵构没有子嗣,所以除了宋高宗赵构以外,南宋的历代皇帝都是赵匡胤幼子赵德芳的后代,至南宋时皇位才又传回了赵匡胤后人手中。
兄终弟及那么赵廷美为什么没当皇帝既然赵匡胤传下了兄终弟及的说法,那么幼弟赵廷美为何没有当皇帝,赵光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真宗赵德昌也就是赵恒。
其实赵廷美也死在了赵光义前面,所以即不成位了。
历史上都传言赵廷美是被赵光义迫害致死,至于真相如何咱们就不去探讨了,关于赵廷美的事件,在史书上来看,他属于咎由自取。
赵廷美和哥哥赵光义闹翻的导火索在于南唐后主李煜,赵廷美与投降之后李煜结为知己好友,每天推杯换盏探讨诗词歌赋,但是赵光义却容不下这个投降之君李煜,可是有什么理由能让李煜快点死掉呢?于是赵光义把主意打到了弟弟赵廷美身上,他知道赵廷美与李煜交情深厚,经常一起喝酒畅谈文学,所以他利用弟弟赵廷美和李煜深厚的友谊,骗赵廷美把牵机药带给李煜服食下去,之后赵廷美和李煜喝酒畅谈,牵机药在酒精作用下挥发,李煜当着赵廷美的面就这么被毒死了。
本来赵廷美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实际赵光义控制欲很强,其实赵廷美一直处在哥哥赵光义控制之下,所以赵廷美虽然是赵光义名义上的继承人,但是无时无刻不被哥哥赵光义控制着。
外加哥哥利用自己毒死了知己好友李煜,让赵廷美彻底爆发了,他想摆脱哥哥的控制,那就只有提前继位,真正当了皇帝才不被赵光义所控制,因此赵廷美阴谋勾结兵部尚书卢多逊准备篡位。
结果就是事情还没成形就已败露,赵廷美被废除王位,流放房州,从皇位继承人变成了流放偏远地区的庶人,可以想象赵廷美落差有多大,所以流放房州没多久赵廷美就抑郁而亡,根本没等哥哥派人整死他,他自己就先抑郁死了。
所以到最后赵德昭死了,赵德芳死了,赵廷美也死了,那赵光义不把皇位传给赵恒传给谁?写在最后因此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就明确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赵光义的斧声烛影弑兄篡位之说纯属后人臆想,纪晓岚同时期的清代学者戴震等人也都非常赞同纪晓岚的说法,认为斧声烛影事件纯粹为后人误会所致。
纪晓岚评论斧声烛影事件:“《续录》中‘太宗即位’一条,李焘引入 《长编》,启千古之论端,程敏政《宋纪受终考》,诋之尤力。
然观其始末,并无指斥逆节之事,特后人误会其词,致生疑窦,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为是书病也。
”斧声烛影确实是后人臆测,但是赵光义继位后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得不让大家猜测他是否有弑兄嫌疑,而他是不是故意想打乱兄终弟及的规则,那就不是谁能说的清楚得了。
但是可以肯定斧声烛影的弑兄篡位之说是子虚乌有,至于赵光义想不想继续执行兄终弟及的规则,那就不好说了,毕竟赵德昭的死和赵廷美失位太过于巧合,不过也能理解赵光义,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面对皇权的诱惑,谁都想让自己的子孙富贵绵长。
历史上斧声烛影的事也叫刀光剑影,是存在的。
赵匡胤坐了天下,他的妈妈杜太后逼着他要他把江山传给弟弟赵匡义(后来叫赵光义),并且让赵普写了备忘录一类的文书藏起来,这给赵光义滋长了野心,后来真的杀了他哥哥赵匡胤,上演了斧声烛影的残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