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定律

薛定谔定律,第1张

薛定谔定律 薛定谔的猫是什么?为什么会一会死,一会活呢?

“薛定谔的猫,死在了这个世界。

”这是20世纪80年代当红乐队“恐惧之泪”( Tears for Fears)的一首歌曲名称。

说明“薛定谔的猫”在当时就成为了一个流行文化元素。

这里更正一下题主的说法:薛定谔的猫不是一会儿死、一会儿活(这也太可怕了),而是又死又活(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

准确的讲,是在被观察测量前,它处于一种死活的叠加态。

量子物理认为,一个粒子在被观测前,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一团虚无缥缈、在空间中弥漫散开的波,其行为特征只能用波函数来描述。

记住重点:被观测前,我们谈论的并不是一个实体,用经典量子力学哥本哈根派领袖人物玻尔的话来说:在观测前,谈论一个粒子的行为是无意义的。

但是,一旦实施观测,微粒将立即呈现出粒子的所有特性,“变身”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粒子。

用术语讲,它的波函数“坍缩”了。

这种理论引起了当时物理界很多人的质疑,包括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还有号称“物理界之段正淳”的薛定谔(这个外号是我给他起的,调剂一下。

不过薛定谔的情人确实不少^_^)薛定谔在1935年发表了论文《量子力学的现状》,其中描述了一个假想的实验,这个实验在后来就被称为“薛定谔的猫”。

具体思路其实非常简单: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放一个原子、一套装置、一个毒气瓶、一个可怜的喵星人。

原子如果衰变放出一个中子,就通过这套装置打破毒气瓶,喵星人死翘翘。

原子如果不衰变,装置就不启动,喵星人活蹦乱跳。

问题是被观测前,原子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处于一种衰变不衰变的叠加态,那么,那只可怜的猫也就处于死活的叠加态。

“薛定谔的猫”最可怕之处在于,它把原本是微观世界粒子的特征,延伸到了我们的宏观世界。

一次“观测行为”就能决定一只猫的生死,这怎么想都有点让人毛骨悚然。

更糟糕的是,它把“意识”这个东东(观测需要一个有“意识”的生命)带进了物理学。

要命的是,科学家对于“意识”连个定义都没有呢!什么是“意识”?人有意识,猫有意识吗?小强呢?细菌呢?虽然不可思议,但是量子力学理论不得不承认:是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为了解决意识问题,量子力学衍生出了很多理论,如多宇宙理论等,但都各有缺陷。

目前量子理论在应用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理论方面尚未有决定性的突破。

由超弦理论发展出的M理论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它有望统一所有粒子和基本力,解释很多我们目前尚难解释的问题。

好了,这就是关于“薛定谔的猫”最通俗的大白话解释,希望说清楚了。

作者纯手打原创,喜欢的还烦请为我点个赞,感谢阅读!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薛定谔的猫”,即使对物理学不是很感兴趣的人。

但不少人对“薛定谔的猫”理解有些片面!简单说,“薛定谔的猫”是薛定谔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用于在宏观现实中描述量子世界诡异的叠加态和不确定性,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量子世界到底多么地诡异!那么“薛定谔的猫”到底说的什么?首先,猫并不是一会活,一会死,而是处于“活和死的叠加态”,也可以说“既是活的又是死的”!常理理解,这怎么可能呢?要么活的,要么死的,怎么可能既是活又是死的呢?但按照量子世界的理解,确实是这样。

“薛定谔的猫”是这样一个思想实验,猫放在一个箱子里,箱子里有一个可以致死的毒气瓶,而毒气瓶的开关被可以衰变的放射性物质控制,放射性物质有50%的几率衰变或不衰变,也就是处于衰变和不衰变的叠加态,这种叠加态是真实存在的!在我们现实经典世界里,猫必然只存在一种状态:要么死要么活。

但在量子世界,装有猫的箱子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波态,既猫生死叠加态。

只有打开箱子的那一刻,才能确定猫的生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73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