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第1张

阿尔泰语系 日本语是什么语系?

在语言方面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知道一点的,可以确定的是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韩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日语好象未确定(也有一说是同韩语一样属于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分布于西西伯利亚到鄂霍次克海的广大地区,主要语言有蒙古语、满-通古斯语、朝鲜语、日本语、突厥语以及芬兰-匈牙利(学术界一部分人将保加利亚语和爱沙尼亚语也列入)语,阿尔泰语系包括蒙古、突厥、满-通古斯3个语族。

日语和韩语(朝鲜语)应当属于什么语系?一个语系中的各种语音,基本的语法规则都是类似的。

日语、韩语的语法和汉语相差很大。

汉语属于孤立语;日本语和韩国语则属于粘着语,且语法相似于满-通古斯语。

汉语的动词、形容词没有时的变化,词序也比较严格;日语和韩语的动词、形容词则有时的变化,词序比较自由。

此外,日语和韩语中还有比汉语多得多的助词,用来构成各种语法结构。

这些特点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满-通古斯语、蒙古语、突厥语十分相近。

看来,日语和韩语应该是归入阿尔泰语系的了。

按照语言的发展规律和一些直接的证据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 ==== 日语、蒙古语、满族语 应该都属于阿尔泰语系。

日语与中文之间的差异,比中文与英文等印欧语系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中文、印欧语系,在最根本的的语法组成上是一致的,比如都是:主语S、谓语V、宾语O结构。

而日本人、蒙古人他们的语言结构完全不一样,他们的语法结构是:主语S、宾语O、谓语V。

在婴儿呀呀学语阶段称呼的“爸爸”、“妈妈”等形成的词汇,中文、印欧语系的发音基本是一致的,但是蒙古语、满语、日本语,则与我们完全没有共同之处。

事实上这种差别是可以史前人类迁徙过程中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的。

」「要想弄清楚人类语言的差别,完全不了解人类的迁徙历程,有些疑问将会是难以理解的。

下面大致,罗列一根据人类Y染色体在整个世界分布而假设出的人类迁徙过程。

应该注意的是,每个研究的结论都不相同,但几乎都指向了一个大致相同的方向。

这里的每一张图片,仅仅能作为参考。

如果有兴趣,想弄得稍微清楚一些,需要读者自己私下从不同方面来了解。

这里面的结论都不肯定,数据相对而言是客观一点的。

」==========================================================================日本最开始是矮黑人后代,以矮黑人为主体,黄种人随着历史推进慢慢加入日本列岛,就现在的日本人来讲的话,日本现代人的复习Y染色体基因,矮黑人主体后来黄种人进入日本列岛,他们共同的后代。

看下面的图:日语与中文之间的差异,比中文与英文等印欧语系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中文、印欧语系,在最根本的的语法组成上是一致的,比如都是:主语S、谓语V、宾语O结构。

而日本人、蒙古人他们的语言结构完全不一样,他们的语法结构是:主语S、宾语O、谓语V。

事实上这种差别是可以史前人类迁徙过程中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的。

今天的东方人、西方人的共同祖先可能最早分离才不过5万的历史。

7.5万年前走出非洲,沿着内陆迁徙,在中亚草原生活几万年,其中一支大约在3、4万年来到了西伯利亚,这一支最后在1.8万年前最早达到美洲大陆;另一支达到西欧;还有一只到了印度,最后也在3、4万年到达印度再到了中国。

我估计冰河时期冰川扩张时,有一批西伯利亚人最终被冰川逼到了中国北部。

可能是刚刚离开非洲热带大陆的智人,无法适应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区。

同样是7.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另一支部落,沿着海路迁徙,只花了几千年就到达了澳大利亚和亚洲沿海。

后来沿着内陆支迁徙到东亚大陆的部落,将早已经到达东亚大陆的矮黑人、棕种人进行了种族替换和驱逐,以至于向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日本等偏僻岛屿基本上都混杂了大量M175基因,由于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全球海平面上升120多米,导致孤岛形成,因而大量的C、D等代表矮黑人、棕色人种的基因的后代得以保留了起来。

东亚大陆基本上都会是O(M175)的后代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东亚人、欧洲人肤色变浅得历史可能不超过3万的历史,3万年之前,地球上的人都是黑色的。

用图片科普一下:=================================================================图1:看到日本了没?日本最开始的原住民是走出非洲的矮黑人D后代从这张图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日语言差异大于汉语与印欧语系之间的差异不同了。

也容易理解,日本大和民族为什么那么矮了。

没有黄种人基因,日本将更糟糕,日本人历史上出于自卑,还有人种改造计划,这也容易理解了。

印度是人种的熔炉,这个铁定没错,人类向东亚的迁徙,每次都会经过印度。

N就是所谓的基因学上“华夏-芬兰”人种中的指的是芬兰,事实上,北欧、北亚土著就是这个类型,在整个中国都有分布,但是比例不大,现代中国人这个类型只占1%-2%之间。

看到没,今天的中国人2/3以上有这类型,汉族及少数民族3/4以上都是类型,有些少数民族几乎100%是这个类型。

日本也占40+%,今天的日本人矮黑人D2类型过半,今天的日本更多的表现出的是黄种人特征。

下面详细分析O(M175)类型:看看日本O3:中国60%的人口是这个类型东亚最早开始种植水稻、粟米,掀起农业文明,开始定居生活,最开始就是M122,农业文明浪潮,经过几千年从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传播到朝鲜半岛、台湾岛、东南亚和日本列岛。

M117:汉藏语系,古华夏民族就是这个(黄河流域),汉族里面整个M134(包含M117 15%以上)达到了30%以上。

下面O(M175)类型讲完了,继续:该打某些人的脸了,美洲原住民父系Y染色体跟中国人没多大的关系印欧语系民族,也就是现在西欧国家,英、法、德、意大利、西班牙、印度高种姓,综合起来就是雅利安人,又一次证明了,印度是人种的熔炉,文明一波接一波,亡了一次又一次,史前社会就是这样的。

这个也稍微细说一下:=======================================================================外蒙古藏族O类型,一半以上是M117,汉藏同源,最开始是发现汉语、藏语文字存在系统性的对应关系的得出的,后来在基因上得到印证。

日本的D类型几乎都是D2类型。

日本从西到东,O类型呈递减的趋势,事实上到了北海道,O几乎就不见了。

注意:这里跟前面说的有矛盾之处,我接受信息大致从不同方面,有写研究者偏向的一种结论,有些偏向的是另一种结论,总的来说,大致的趋势是一样的,具体的细节有时会有很大的出入。

就算是凭借现代技术,也不可能把人类迁徙历程弄的一清二楚,只能接近事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83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