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出窗外事件

掷出窗外事件,第1张

掷出窗外事件 1618年掷出窗外事件如何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不得不牵涉到宗教问题,作为无神论者,我想自己可以不带主观情绪的描述。

其实我们统称的基督教并非一个高度集中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教派组成的,虽然他们同样信仰上帝。

就如同我们的儒学一样,虽然都奉行孔孟之道,但对圣人言行的解释和儒家典籍的真伪存在分歧,儒家大体可分新、旧两学,又由此演进出理学、心学等学说。

我对儒家学说认识浅薄,就不再细说了。

还是把话题说回基督教,从历史的角度看,基督教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分裂,第一次是在1054年前后,由于东西罗马帝国长时间分裂,造成基督教内部跟随帝国长时间缺乏交流,所受文化影响也不同,最后分裂成了希腊正教和罗马公教。

希腊正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东正教,目前在俄罗斯为主的东欧一代深入,而罗马公教则在西欧落地生根,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主教

天主教在随后的时间里发展到了瓶颈,他们对外与世俗国王的矛盾开始尖锐,对内关于教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于是在1309年,外部矛盾先爆发,教宗克雷芒五世被法兰西国王给掳走了,虽然被继任的国王送了回去,但无可避免的威信受到极大冲击,并且开始分裂。

而内部矛盾则在1415年彻底爆发,波西米亚宗教改革者杨·胡斯被判异端,执行火刑。

这激起了当地贵族的反d,他们冲进市政厅把市长和七个议员从窗口扔了出去,丢进外面示威的人群中,额...示威人群是拿着长矛的。

这次事件称为第一次掷窗,也由此引发了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

虽然在战争结束后天主教名义上恢复统一,但新教的萌芽已经开始成长,波西米亚也已经成了一个火药桶。

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了波西米亚的现状,1609年更进一步允许其宗教自由,局面开始向和解方向扭转。

但1617年一位新任波西米亚国王改变了这一切,这位斐迪南大公出身哈布斯堡家族,同时是一位天主教徒。

他就任后执行了一系列激化矛盾的举动,结果布拉格的新教徒在1618年再次起义,他们冲击城堡把两名帝国大臣和一个书记官又一次从窗户扔了出去。

幸运的是窗外没有拿长矛的群众,不幸的是他们落进了肥堆。

之后新教徒宣布波西米亚独立,但旋即被镇压。

本来的地方起义很快影响到了各个国家,法国不能容许再出现掌握实权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英国担心女婿的命运,一场席卷欧洲的战争就此展开。

丹麦、瑞典、法国、西班牙、荷兰先后参战,从1618年波西米亚起义开始,一直打到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长达30年之久。

欧洲的人口锐减,国家再次碎片化,新教也完成了相对于天主教的事实独立。

总结起来第二次掷窗时间所以成为欧洲大战的导火索,显性原因是长期的教派内部矛盾造成本身分裂,以致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们分裂。

隐性原因则是世俗国王们不甘心被天主教廷长期干涉,暗中推波助澜。

最后变成了一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乱斗,说来有趣的是,促成反哈布斯堡联盟的黎塞留即是法国宰相,又是天主教机枢。

三十年战争是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混战,其最初是由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宗教之争引发的。

“掷出窗外事件”便是信教教徒为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镇压而爆发的实践,随即演变成了武装起义,而随着欧洲各个国家为了己方利益而不断加入,这场战争最终从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宗教战争,演变成为了席卷整个欧洲的混战。

战争背景:教派的纷争,以及欧洲各国的站队时间进入中世纪后期,此时的哈布斯堡王朝已经日趋衰败,内部诸侯因利益而纷争不断,再加上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矛盾日渐尖锐。

已经崛起的各个国家,为了树立霸权和争夺利益,导致此时的欧洲就如同一个火药桶,只需要一点火星,便可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虽然已经陷入衰亡,但却并不愿意坐以待毙,鲁道夫二世继位之后便开始迫害新教徒,并积极争取旧教诸侯们,希望能够重振帝国皇权,而已经渐渐脱离掌控的诸侯,尤其是信奉新教的诸侯们也在相互联系,意图彻底推翻王朝统治,这使得当时德意志分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治军事联盟,而这则给了欧洲列强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欧洲便形成了以天主教和新教为界限的两股势力。

天主教联盟(哈布斯堡王朝联盟):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天主教诸侯、西班牙王国、波兰王国、罗马教皇、立陶宛王国、奥地利。

哈布斯堡皇室的做法显然赢得了教宗,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支持,而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们自然也站在他们一方。

此外西班牙、波兰、立陶宛、奥地利,也站在了这一方。

△蓝色为天主教联盟,红色为新教联盟新教联盟(反哈布斯堡王朝联盟):法国、丹麦、瑞典、荷兰、英国、波西米亚(捷克)。

波西米亚作为反抗哈布斯堡王国的急先锋,自然不必多说。

法国为了称霸欧洲,自然希望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因此毫无疑问站在了新教一方。

丹麦和瑞典则因为觊觎德意志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领土和港湾,自然也加入了新教一方。

荷兰和英国则希望削弱哈布斯堡王朝在北欧的势力,此外英国还希望能够趁机削弱西班牙的势力,因此也站在了新教一方。

而俄国则为了夺回被波兰立陶宛王国夺取的领土,便也加入了这一方。

此外,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参加这场战争,但却极度希望奥地利能够战争,从而使得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地位得以巩固。

“掷出窗外事件”成为导火索,教派之争逐步演变为战争波西米亚地区早在1526年便并入了神圣罗马帝国,此后波西米亚国王便一直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

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西米亚,意图在此重新复兴天主教,同时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为波西米亚国王。

斐迪南大公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对波西米亚的新教徒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不仅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还拆毁了他们的教堂。

△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波西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为反抗压迫,他们冲进了王宫,将神圣罗马帝国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扔入壕沟,这便是“掷出窗外事件”,他们随后成立了由三十名成员组成的临时政府,宣布波西米亚独立。

1619年6月,波西米亚起义军抵达哈布斯堡王朝首都维也纳,斐迪南二世迫于形势假意答应与起义军谈判,但暗地里却在向天主教同盟求助。

不久,天主教同盟便排除了2.5万军队,起义军逐被迫退回波西米亚,随后选出信奉新教的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为波希米亚国王。

此举立即遭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西班牙的反扑。

△斐迪南二世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亚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战役中战败,腓特烈五世被迫逃亡荷兰,波西米亚被重新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

此后,神圣罗马帝国强迫波西米亚百姓改信天主教,并宣布德语为波西米亚官方语言,在连续两次击败普法尔茨的新教诸侯军队后,这次战争短暂告一段落。

战争迅速席卷整个欧洲,元气大伤之后双方议和战争虽短暂告一段落,但这显然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志在争霸的法国不能容忍哈布斯堡帝国复兴,丹麦和瑞典则不愿看到神圣罗马帝国再度复兴,英王詹姆斯一世也在担心其女婿腓特烈五世的命运,而荷兰和西班牙的战争则仍在继续。

由于利益关系,这些国家也迅速卷入了战争。

△战争示意图从1625年至1634年,丹麦、英国、瑞典先后出兵,虽一度占尽优势,却最终战败,瑞典古斯塔夫二世国王也因此阵亡,丹麦更是被迫于1629年5月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吕贝克合约》,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

直到法国开始出兵,新教联盟的颓势才算是扭转了过来。

1636年至1637年,眼看己方接连受挫,无法坐视的法国在首相黎塞留的带领下直接出兵,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发动进攻,西班牙则与神圣罗马帝国由南北两路夹攻法国,然而却在法国首都巴黎战败。

法军则出兵加泰罗尼亚,支援加泰罗尼亚大起义,并间接导致了葡萄牙脱离西班牙控制。

△西班牙海军在唐斯之战中被荷兰海军击败1638年8月,法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西班牙海军又被荷兰海军歼灭。

1643年5月,第四代孔代亲王与杜伦尼子爵在罗克鲁瓦战役中共同击溃西班牙陆军的主力,法国陆军由此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陆军。

1642年11月,丹麦国王因担心瑞典强大后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此时竟然叛离同盟,在瑞典进攻南德意志之际在背后给了瑞典一q,并于1644年击败了瑞典和荷兰的联合舰队,但随后便被重新组建的瑞荷联合舰队全歼,到1645年,丹麦被迫停战求和。

1645年3月和8月,神圣罗马帝国先后大败于瑞典和法国,德意志领土大部分被新教联盟占领。

1648年,法瑞两国联军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及兰斯会战再度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

1648年10月,元气大伤的双方都已经无力再战,于是签订了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

这场战争之后,德意志就此分裂,西班牙则就此衰弱,荷兰和瑞士则成功独立,法国和瑞典则一跃而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88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