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的意思

空的意思,第1张

空的意思 谁能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释一下“空”和“色”呢?

题主是想问《说文解字》对“空”“色”的解释,和佛教里的概念有什么关联吗?先说“空”字。

《说文》里的“空”字,排在“窍”字之下。

许慎对“窍”的解释是,“空也。

”他对“空”的释读是,“窍也。

”在训诂学中,这种方法叫互训——两个字互为注解。

《说文》里,很多字的解释用了这种方法。

倒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得更详细。

他说,空,“今俗语所谓孔也。

天地之间亦一孔耳。

”这是庄子的思想。

段氏还讲了一大段古时候的司空这个官职为何叫司空,说,其主要职责就是疏导堵塞,司空就是司孔云云。

他还说,“空”字是形声包会意。

甲骨文中,未见“空”字,而且未见“穴”字,以及任何“穴”字头的字。

看来,《尚书大传》这部伪书所大禹当过司空这件事,真实性要打个问号。

这是题外话。

“空”字就是这样了。

再看“色”字。

《说文》曰:“色,颜气也。

从人卪。

”卪,音节,许慎说:“卪,瑞信也”。

他举了一大堆例子,守邦国者用玉卪;守都邑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泽邦者用龙卪,等等。

卪,也就是后来说的“符节”的“节”。

大概觉得许慎也是没说清楚,段玉裁又解释了半天。

他说:“颜者,两眉之间也。

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谓色颜。

颜气与心若合符卪,故其字从人卪。

”后面,段氏又引孟子的话、诗经的诗等等,来说明“颜气”与心之关系。

甲骨文中有“色”字。

唐兰先生说,色,“其字本象一刀形而人跪其侧,殆刀之动词,断绝之义也。

刀增繁为召,则色邵一字,绝绍亦一字。

绍训继,绝训断者,乃一字有正反二训之例。

”徐中舒先生对唐兰先生的释读竖大拇指,表赞同。

他说,《说文》解色为“颜气乃借义,从人为从刀之误”。

不过,许慎的失误可谅解,因为他无缘见到甲骨文。

“色”字也就这样了。

那么,《说文》讲的“空”与“色”,和佛教中的“空”“色”含义有关系吗?还真有点关系。

先说佛教里的“空”。

佛教的“空”,是义译,音译是“舜若”。

这个“空”,是指世间一切存在的真相。

也就是一切存在都没有自体、实体及自身规定性(我)。

“空”的思想,原始佛教时期,就已经有了。

但对它精细化、高度抽象化的思辨性描述,是大乘佛教,尤其是以《般若经》作基本思想材料的中观派哲学所特有。

《大乘义章》:“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对于如何是“空”,大致可分为人空与法空二者。

原始佛教主张人空的说法,即通过分析虚假和合的五种物理和心理成分(五蕴)构成的人我,说明并无实体的自我或灵魂。

所谓法空,是同一种理性思维逻辑的深入。

这个放在后面说。

佛教的“空”,作为梵语的义译,其实比较准确。

《说文》对“空”的解释未免过简,但已经抓住了精髓。

段玉裁的注解很好,特别是那句符合庄子思想的话——天地之间亦一孔耳。

空,就是无塞滞,空灵。

再说佛教里的“色”。

佛教的色,也是义译。

这个“色”,具体含义接近“物质”的概念。

“色”的本身,是形色示现。

但它有两种性质——会变坏且有质碍。

变坏即不能久住,质碍是说其占有空间,于是在同一空间中具有了排他性。

在佛教概念体系中,色与心往往相对。

一切有形质的无知觉的东西,称“色”;而一切有知觉无形质的东西,则称“心”。

色心二者合起来构成了世俗所见的“人我”或人身。

身,又称色身,它是四大、五尘(色声香味触)所构成的。

就此来说,佛教的“色”,与《说文》的解释也蛮符合。

许慎仍然解释的简单,依然是段玉裁说得好,“颜气”与“心”是两回事,二者相合,如虎符的两半契合在一起一样。

回到前面所说的“法空”。

所谓法空,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非色心二法。

色法及心法都不可能有自性,它们必然是相待的、依赖性的、有条件存在的,也就是变易的、无常的。

空是存在的本相或真相。

空并非虚无,而是指不能不依缘而有。

鸠摩罗什所译《中论》,亦称《中观论》里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如果无视假有,而一味执空,便会堕入断灭空。

无论空还是有,都必须紧紧联系到缘起性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基本命题,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说的,就是色与空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以缘起为基础的,也是涅樂与世间等同一如的根据。

东晋太元八年,即384年,受后凉太祖吕光之邀来到甘肃凉州的鸠摩罗什,是把佛教全面准确引入中国的译经大师,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他居首。

“空”“色”的翻译,当出于他之手。

十分精彩。

一看到“色”和“空”,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便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典名言。

在普通大众眼里,色,就是美人,女色也;空就是虚无,啥也没有。

意思是一个人看破红尘,出家做了和尚,于是断了所有的俗念,就算是美色当前,也能手执佛珠,双手合十,念一句“阿弥陀佛”,然后视而不见,擦身而去。

其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的含义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它出自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含有很深的哲学思想。

根据佛法来解释色和空即是: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和现象,而这些事物和现象是由因缘聚合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有从空中生。

说实话,色是事物和现象以及因缘聚合,这还好理解。

但空是事物的本质,真心不懂。

既然身在俗世当中,不如放下大乘佛经,翻开《说文解字》来看一看是怎么说的。

色,颜气也。

从人从卪。

凡色之属皆从色。

人之忧、喜,皆著于颜,故谓色为颜气。

《说文解字》上对色的解释很简单,就说是颜气,没有别的。

空,《说文》窍也。

从穴工声。

苦红切。

空(kōng ):虚、有实而非实;空间;天空;窍;不实际;不有。

空(kòng) :空间;闲时;使有空。

空(kǒng ):古同“孔”,洞、门。

《说文解字》空有三种读音,但也没有一种解释对得上《心经》的意思。

由上可知,《说文解字》对色和空两个字的解释,并没有包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空和色的字义,就是说《说文解字》对色和空的解释不完整。

这是为什么呢?经查询原来是时间问题,《说文解字》面世在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汉字版面世在后。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作者许慎,是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汉字字体的来源。

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录汉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大乘佛教大约于公园150~250世纪在印度兴起,并经丝绸之路向中亚、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传播,形成北传佛教,其经典以梵文为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也是在公元150~250年,是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时间上晚于《说文解字》,所以色和空的佛教字义没有被收录在《说文解字》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780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