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居于华北平原的一些部落,先后冒发出了文明的曙光,诞生了伟大的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的那位)、有巢氏(教人筑巢为室,与野兽禽畜分开居住,咱们才有房子住。
)等部落首领。
公元前5000年,黄河洪水泛滥,导致居住于华北平原部落死伤殆尽,幸存者复曦氏-女娲带领一小簇族人逃到关中地带,后来称之为华族,另一部分幸存者则逃亡到陕北地带,后来称之为夏族。
洪灾过后,山东半岛的东夷族看到原来华族和夏族因为洪灾出逃,而空出来的华北平原无人居住,于是他们迅速占据了今天的徐州地带,住在南边的百越族也抢占据了中原到海滨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2700年,已经迁移到陕西地带的夏族和华族后代们,时刻思归故土,于是当时夏族部落首领黄帝率族人东进归故土,渐行渐近到了今河北省涿鹿县地带;华族部落首领炎帝也率族人向东挺进,回到了中原老家今河南省淮阳县地带。
回归故土的炎帝与当时强占并住在中原的百越族发生了战争。
炎帝部落兵败,逃往世代姻亲的兄弟部落——黄帝部落。
蚩尤率军追击炎帝,在涿鹿地带被炎黄联军击败,蚩尤被杀。
由此,炎帝重归旧日家园。
过不久炎黄二族为生存资源问题,争夺做霸主,双方军队大战于阪泉之野。
炎帝兵败,华族并入夏族,黄帝迁都到今河南新郑。
因此,中原的华夏二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后人亦称炎黄子孙。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是注释还是正文不敢确定)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华夏复兴,与子偕行】华夏,代表的是先进文明与礼仪。
华夏族,代表的是炎黄子孙。
我理解的“华夏儿女”据史书记载与传说,在上古时代,我国的黄河流域,就有许许多多的散居人群。
这些人群,都按照血缘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后来,很多氏族有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
皇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大部落的首领。
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人们地康复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低下,一旦遇到水灾旱灾,就要全部落搬家,移居到适合生存的地方居住。
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
可是,黄帝部落的许多人,都不愿意炎帝部落的人群留下来,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
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
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
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
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
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
他们相处得很好。
再后来,这两大部落真的联合了起来,并且组成了一个,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自然就成了这个联合部落的领袖。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
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华夏儿女”。
其实,“华夏”是中国的又一个名称。
但是,名称的由来则有很多说法。
一个说法是服饰精美称为“华”,有礼仪称为“夏”,所以中国的先民就自称为“华夏族”。
另一个说法认为,中国最早的先民是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夏族,后来四处迁徙,其中东迁中原的称为东夏或华夏,西迁甘肃一带的称为西夏或蛮夏,华夏是用来区别蛮夏的名称,代表先进之意,久而久之,就变成中国的同义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