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第1张

怀古咏史诗 关于怀古的诗词有哪些?

提到怀古诗词,个人以为杜牧是绕不开的,他也写过很多借古讽今的诗,可谓经典。

今天先介绍一篇,短短28字,仅四句话,感叹历史兴衰,成唐诗精品。

秦淮河,秦代名为龙藏浦,汉代称之淮水,到了唐朝,才改叫秦淮河

晚唐时,杜牧一首《泊秦淮》横空出世,让这个本来籍籍无名的河流瞬间名扬天下,家喻户晓。

从此,秦淮河再也没有换过名字,成了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藩镇割据,边患频繁,国家危机四伏。

诗人杜牧夜宿秦淮酒肆,眼见当权者们的穷奢极欲,荒淫无度,感慨万千,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写下这首被誉为"最好的秦淮河诗"。

起句就不同凡响。

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烟和水是流动的,月和沙相对是静止的;按照古人对颜色的界定:烟和水是清色,月和沙是白色。

动静相对,清白相应,既宁静柔和,又清冷迷离。

秦淮河的沙和水都笼罩在月盈水气中。

营造出一个朦胧的、梦幻般的气氛。

置身于此,仿佛回到了六朝如梦的繁华。

第二句,这是一个倒装。

按照诗人的活动顺序,应该先"夜泊秦淮近酒家",然后才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

但是,这样就显得平铺直叙,平淡无味了。

先创造出一个秦淮河的环境气氛,先声夺人,吸人眼球。

然后追述"夜泊秦淮",点出世间、地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近酒家"又承启下面两句。

后两句:因为"近酒家"才能听到"商女"唱的《后庭花》呀。

"不知",卖唱女是不知道亡国之恨的,她只知道客人让她唱什么,或者客人喜欢听什么,她就唱什么。

谁知道呢?那些听者,那些达官显贵。

他们知道这《后庭花》是靡靡之音,亡国之曲。

但是,他们掩耳盗铃,装作不知道,沉醉于其中。

《后庭花》全名是《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国末帝陈叔宝所制。

当年隋朝大军已经越过长江,破城在即,陈叔宝却和宠妃张丽华及群臣们,沉醉在《玉树后庭花》中不能自拔。

最后,陈叔宝投降,成了亡国之君,《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曲。

这些真实的历史,听曲的宦绅是知道的。

但是,他们和陈叔宝一样,整日寻欢作乐,沉迷声色,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根本不接受历史的教训。

正如杜牧《阿房宫赋》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史的悲剧将要重演,这就是杜牧的担心,这就是杜牧的悲叹,这就是杜牧的告诫。

借助一首歌曲,寄寓兴亡之感。

二十八个字,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现实的深切隐忧,立意出奇,史识高绝;语言凝练,含蓄深沉;不愧是唐诗中的精品。

杜牧的这首诗,可以说让秦淮河家喻户晓,因诗而出名。

当然全诗的最后两句,更经典,王安石也化用过。

关于怀古方面的诗词,从数量上讲,只能用一个字“多”来表达。

如果仅仅是为了回答而回答,我会说出许多位作者的许多首诗或词。

这里,我就挑自己比较喜爱的诗词中的一首,来详细地回答吧。

我的回答可能不符合“悟空问答”的要求。

但是,我还是想给大家讲述一些诗人们在创作这些流传千年的怀古诗词时,其背后那些感人的故事。

只有把能够感动读者的文字献给读者,才能对得起读者阅读时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以及读者阅读的初心;才不枉我们伟大的诗人们创作这些“经典怀古诗词”的初心!从而真正的起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所以,我现在用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对于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都很熟悉,也都知道李清照最擅长的是填词,她的诗作相对于她的词作来说,不是那么有名气,但是,对于下面这首诗,我相信大家都能随口朗诵出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有人可能会诧异:喜欢吟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句的宋词婉约派代表李清照,怎么会突然吟出这样一首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诗句?这就涉及到诗人的文人气节和爱国情怀的话题。

这也是为何堂堂八尺男儿也很少吟出这样光华四射的《绝句》的原因。

其实,也正是诗人在亲眼目睹到身边的男人们,在国难当头时的一些“不男人”的行为,才让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万古感慨!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来势汹汹的金兵包围了北宋国都汴梁城。

到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初,金人把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连同北宋的后妃、宗室,百官等数千人,都绑到了北国,赵宋王朝开始南逃 。

北宋徽、钦二宗父子被俘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南宋,即宋高宗,年号“建炎”。

随后,赵构也放弃了中原大地,从应天府一路南逃到达扬州。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九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任知建康府(今南京),仅半年,至建炎三年二月,赵明诚辖内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赵明诚非但没有指挥属下平叛,反用一根绳子从城墙上偷偷摸摸地逃跑了!赵明诚因此被罢官。

丈夫被罢官不算啥!可这被罢的原因,让李清照接受不了,她对丈夫不思平叛,临阵脱逃的行为十分的鄙视。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为避战乱,李清照随丈夫一路追随南宋当家之人赵构,也一路南逃。

在路过乌江时,望着滔滔江水,李清照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她想到泱泱大宋帝王被一个游牧民族的铁骑踏得只剩南逃的份,再遥想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时,宁肯自刎于乌江,也不愿意为保命而东渡的悲壮之举,即兴创作了此诗。

这首诗既是诗人在面对古人时的情感抒发,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李清照这首诗,寥寥二十个字,连用三个典故,手起笔落处,气势磅礴,力透胸臆,直指那些缺少大丈夫气节之人的脊梁,把诗人对伟大英魂的缅怀之情和自己那柔弱之躯内的凛然风骨、浩然正气一股脑儿释放到了天地之间!这千古绝唱,是对崇高人生境界的景仰,也是对感天地、泣英雄之气魄的承载,更是一种所向无所惧的人生姿态。

而我们,在这种人生姿态中,读到了诗人的高洁情 *** 、爱国情怀;也读到了女诗人巾帼更胜须眉的凛然气概;更让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无穷(情)的陶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786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