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刺赵襄子的故事

豫让刺赵襄子的故事,第1张

豫让刺赵襄子的故事 豫让是个杀手有机会暗杀掉赵襄子,为什么一定要在明处杀赵襄子?

“明处”?躲在厕所算明处?伏在桥下算明处?要想在明处动手,还有必要把自己摧残得让人认不出吗?面对面的格斗,那才叫“明处”,豫让根本没机会接近赵襄子,赵襄子也不会跟他格斗,豫让想要复仇只能暗杀!除非有一种方式:假投靠赵襄子,再趁赵襄子不防备时动手。

估计提问者是这个意思,说法上有歧义。

是的,这种方式从成功的概率上讲,当然大得多。

不过人的行为,从来不是“概率”能左右的,比如豫让,即便他丢了自己的命,也不会采取如此下作的手段,因为豫让是义士!豫让与赵襄子的恩怨豫让是晋国卿士智瑶(亦称智伯)的家臣,深得智瑶的信任和尊敬。

后来智瑶死于与韩魏赵三家的战斗,头颅被赵襄子做成了盛酒的漆器。

智瑶死后,豫让一直寻找机会替他报仇。

为了隐藏身份,他在身上刷漆,让自己皮肤生疮溃烂,变得面目全非。

又吞炭,让自己的声带受损,变了音调。

一番让人毛骨悚然的自虐式“整容”后,连他妻子都不认识他了。

智瑶对赵襄子的暗杀有两次,第一次潜伏在赵家厕所,结果,赵襄子如厕时突然“心动”,让人搜查厕所,搜出了豫让。

不过赵襄子很欣赏豫让的忠义,放了他。

第二次豫让躲在桥下,准备在赵襄子的车队经过时,截杀赵襄子。

这一次,赵襄子的马惊了,豫让被人从桥下搜出来。

这一次,赵襄子没有放过豫让,不过,在豫让死前,赵襄子满足了他一个请求: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让他以剑刺衣,以示为智伯复仇了。

做完这些,豫让伏剑自刎!士为知己者死两次行刺失败后,赵襄子都试图劝豫让改投到他的门下,豫让都拒绝了。

赵襄子是相当的恼怒,责问豫让:“你以前也曾经服侍过范氏和中行氏,这两家都被智伯灭了,你为什么不杀智伯,替你的旧主报仇?为什么独独因为我杀了智伯,就始终跟我过不去?”是啊,赵襄子问得很有道理,既然你要为旧主尽忠,那就应该先杀智伯,凭什么放过他,却跟我死缠烂打?你这不是戴有色眼镜嘛!你的忠义很值得怀疑!豫让说:“我是服侍过范氏和中行氏,但他们从来没尊敬过我,拿我当一般人,所以我只能以一般人的礼回报他们,复仇不是我的义务。

智伯不一样,他对我待我以国士之礼,那我就得以国士的方式回报他!”“士之才德盖一国谓之国士”,智伯拿豫让当国内最优秀的人才对待,豫让回报他一个“士为知己者死”,不也是理所当然吗?忠义无价如此忠义之士,谁不欣赏!于是赵襄子又说:你为智伯尽忠义,已经做得够多了,我释放过你,也对你仁至义尽。

言外之意,你对智伯该尽心的已经尽心了,我对你也是有恩呐,你又怎么报答我呢?这话分量很重,其实是在拿豫让的矛戳他自己的盾:不是士为知己者死嘛,我赵襄子也很欣赏你啊,并且对你有不杀之恩,马上还可以给你再造之恩,你又怎么回报我这个“知己者”呢?读这段历史,我始终有个感觉:假如赵襄子不说这句话,而是释放了豫让,豫让复仇的意念,恐怕就会慢慢衰退了。

理由很简单,豫让为了“知己者”做得已经足够多,实在是不可为了,而那个被复仇的对象,因为两次恩赦,已经变身他的恩人了,再追杀赵襄子,岂非不义之举?偏偏赵襄子说了,这一句话把豫让逼上了绝路!好,既然“士为知己者死”,两位知己者又是生死冤家,注定不能两全,那就请让我刺你的衣服,算是为智伯尽忠了,我再回报你一个“忠义”,用我的命!其实,赵襄子的本意是想说服豫让回心转意,成为他的门客,没想到在豫让的心目中,“忠义”是无价的,除了生命可以和它对等!到这儿,故事的情节到了高潮。

高潮就是结尾,因为他们谈论的问题,注定不可能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所以,片刻的剑光血色,给故事匆匆画上了令人遗憾的结尾。

然而,故事的尾音却余音绕梁,千年不绝!忠义无法以背叛的方式实现就像题干所说,有人认为,豫让真是蠢得要死,一个假投靠,麻痹赵襄子,以后分分钟都可以实现为智伯复仇的愿望。

这个想法的人,显然不是豫让的“知己”,还不懂得豫让的情怀,以及春秋那个社会大背景。

春秋时代,是一个非常注重“义”的年代,那时的人们如同当今武侠小说里的剑客,充满侠义的高贵精神。

豫让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在那个社会上,其实就是一群寄人篱下的游士,没有地位,依附权贵是他们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

他们唯一拥有的“财产”就是高贵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也变成了当时的社会潮流。

比如,宋襄公对“义”的恪守,都到了迂腐不化的地步。

那么,这种高贵精神体现出来的“忠义”,岂能以背叛的方式实现?假投靠,本来就是“不义”,以“不义”的举动,实现“义”的目的,那么这个“义”还有几分真?能做出这个举动的人,他是真义士吗?豫让就是豫让,他身上流的是游士高贵的血液,充盈的是春秋侠义的风流,蝇营狗苟岂是他能所为!

感谢邀请,我是野史日记,很高兴能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豫让确实是在暗处伏击,但是都未能成。

而豫让确实有一个机会能够成功刺杀赵襄子,但是豫让没有选择这样的办法,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耻这样做啊!豫让之心感动赵襄子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

赵襄子事后将智伯瑶的头骨做成了饮酒的器皿,豫让非常心痛,决定为主复仇。

豫让假装成罪人,被罚扫厕所,他身上藏着匕首,准备等赵襄子如厕的时候,趁机刺杀,却不想前来如厕的赵襄子心有感应,使下人进行搜查,抓获了豫让,赵襄子决定豫让为了死去的旧主复仇,很感动就放了他。

漆身吞碳的义士豫让以漆涂身伪装成癞疮病人,又吞碳弄哑声音,装成了一个乞丐,结发妻子在街头遇到了豫让都没有认出来,后来却被一个好友偶然认出,看到这样的豫让,好友忍不住落泪,他给豫让出主意,那就是先诈降称臣,获取赵襄子的信任,再利用他的信任去刺杀赵襄子。

但是豫让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这样为后世留下了不好的榜样,他就算再难,也要让那些不臣之人想到他就觉得羞愧。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

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

凡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后来,赵襄子出行,“豫让伏于桥下”,最后刺杀未成,豫让求赵襄子能脱衣,使其借衣服完成报仇心愿,赵襄子依言脱下衣服,豫让三跃击衣,完成了为主复仇的形式,这才自刎而死。

圆满的故事结局以上是《史记》中的记载,而《史记索隐 》中则记录的更为全面,对于此事还有延伸。

《史记索隐 》中提到,赵襄子脱衣后,豫让奋起击之,这衣服却突然冒出鲜血来,赵襄子则应声而亡。

赵襄子允豫让击衣之请 ,让拔剑三跃而击之 ,衣中有血 ,襄子回车 ,车轮未转而亡 ,则精诚所注 ,气固足以摄之矣。

这里或许是过于怪诞,所以司马迁选择略去,我觉得此处不妥,应该予以记录,至于真伪,当由后世逐渐发现,如此才能表达出当时对豫让复仇一事,大众的期望如何,反应出豫让刺杀事件的影响方向。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豫让是一位为主复仇的义士,宁可艰苦卓绝的伏桥如厕、吞炭漆身,也绝不选择假降赵襄子,利用赵襄子信任完成刺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792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