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

马周,第1张

马周 布衣宰相马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马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之一,虽然在历史上可能不如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人出名,同时也没有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但是从史书记载来看,他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宰相之一,在贞观后期可以说几乎是最受宠的大臣了。

火箭般蹿升的贞观宰相马周不同于唐太宗的其他宰相,他整个仕途生涯仅仅只有17年,他也不是随同李世民打天下、夺天下的功勋旧臣。

既没有参与隋末战争,也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而且马周也不是名门士族出身,这样一个既出身草根,又没功勋支撑的人能够成为李世民身边最受宠的大臣。

就足以证明马周的非比寻常。

放浪不羁的青年:30岁之前马周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羁青年,他年幼失怙,但却能在乱世中凭借自己的学识成为一名助教,也就是成为一名教书的小吏。

但是与他自小就放浪不羁的名声一样,这位小吏也不怎么认真工作,随后被上司多次训斥,一气之下的马周离职而去。

此后到处流浪,最后没办法投靠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做幕僚门客。

是金子总会发光:公元631年,唐太宗让群臣上书提出自己对朝政的看法。

常何身为武将不擅文章,于是就叫马周代笔。

唐太宗本来对常何这样的武将的奏折不抱太大希望,谁知一看却发现对朝政得失写的非常准确。

于是唐太宗问常何是否是找人代写,常何老实承认是门客马周代笔。

于是唐太宗让人去请马周前来相见,史书记载,马周没到之前,唐太宗四次派人催促,这就是“四请马周”的由来。

由此可见马周的才华让李世民震动之大。

火箭般的蹿升:李世民召见马周之后,对他的才华非常赏识,当即任命为门下省值班侍奉,第二年就出任监察御史,随后赏赐有举荐之功的常何,同年出任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这意味着刚刚入仕一年的马周就从一个草根平民,一下子成为了从五品的官员。

要知道唐代的官员大体上最高就是三品左右,一品和二品的官职一般都是死后追封的,这样的升迁速度的确令人咂舌。

公元638年入仕仅仅7年的马周就成为了中书舍人,这可是皇帝的首席秘书,相当于宰相一般的存在。

643年出任中书侍郎,成为掌管决策的中书省副职,成为宰相之一。

644年成为中书令,成为中书省的最高长官。

30岁被唐太宗赏识开始进入官场,一年时间成为从五品的官员,七年时间成为皇帝的首席秘书,十二年之后成为宰相,十三年就是“三省六部”中的中书省最高长官。

马周的升迁速度的确飞快,尤其是考虑到他的草根出身和浅薄的资历。

要知道同时代还有许多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功勋大臣们还活着。

马周为何如此得宠马周到底有什么能力能让李世民如此赏识呢?从唐史对马周的记载来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马周的政治才能毋庸置疑:我们从史书对马周的记载中应该可以很明确马周的政治才能非常出色。

这里仅仅从“四请马周”一事上就可以窥见一斑,李世民本人的军事、政治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一个无名之辈的文章就能让他一刻都不愿等待,上演了“四请马周”的佳话,足见这篇文章对李世民的触动之大。

要知道之前李世民身边可是聚集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和长孙无忌等一批名相名臣。

有这些人的存在,李世民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肯定是极其苛刻的,这也更加反证了马周的政治能力的出色。

马周的情商极高:在贞观名臣中,魏征以善于进谏著称,而史书中也同样记载了马周的多次进谏,两相比较就可以看出两人的区别。

魏征不仅成就了李世民善于纳谏的美名,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李世民对他恨的牙痒痒的记载,足见有时魏征的进谏让李世民很下不了台和很恼火。

但是马周的进谏在史书的记载中都是李世民欣然纳谏,这就很体现马周情商了。

再后来,马周临死的时候还向宫中讨回了一批自己写给李世民的奏折,临终之前把这些劝谏李世民的奏折都烧了,以示自己进谏不是为了自己留名,也为自己的君主李世民留面子。

这也非常体现他的情商。

马周遇事能切中要害:在《贞观政要》中李世民评价马周为"遇到事情分析快速而准确,每次办事都能让人满意"。

这里其实也就透露出马周的另一个隐秘的优势。

众所周知,李世民的宰相中最有名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此二人在史书中是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宰相,这两位合称”房杜“的名相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房谋杜断“。

也就是房玄龄善于谋划但不善于做决断,而杜如晦则正好相反,他不善于筹划但很善于在可行方案中进行分析选择。

再结合刚才《贞观政要》中李世民对马周的评价以及杜如晦正好在631年去世,李世民身边正好失去了一个遇到事情分析快速而准确的人,所以马周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杜如晦去世的短板,因此马周就更加受到李世民的赏识了。

从后来马周的表现来看,马周甚至是杜如晦的加强版,或者是房杜二人的合体版,只是他缺乏开国的功勋,使得他显得不如房杜二人出名,从贞观时期的朝政来看,马周的能力丝毫不比房杜差。

寿命:李世民父子和马周心中的痛马周不仅仅因为自己的才华和李世民的赏识而在贞观时期非常得宠。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李世民对马周的另一个定位,那就是未来唐高宗李治的辅政大臣或者顾命大臣。

在李承乾为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就让马周与其他大臣去东宫与太子谈论政事,让自己的继承人与马周这样的大臣培养君臣感情。

后来在公元641年,马周又出任了李治的晋王府长史。

在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马周又兼任了太子右庶子。

并且李世民命令马周与褚遂良等人隔一天去一次东宫。

到了公元644年,马周已经出任中书令这一要职的情况下,仍旧兼任太子右庶子身兼两宫要职。

再结合马周本人当时只有四十几岁,贞观名相中,杜如晦与魏征早就去世,房玄龄已经垂垂老矣。

就连长孙无忌也比马周大六七岁(李世民后来为李治选择的辅政大臣都比马周年长),可想而知李世民为自己的儿子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肯定是首选马周。

但是仿佛上天只是为了让马周辅政李世民一人,在公元648年,马周就因病去世,第二年,李世民也驾崩离世。

也正因此,关于马周的历史记载中有不少当时的名人评价他有短命之相的记载。

但是不管如何,马周的过早离世,不仅使他本人少了许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使李世民和李治父子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马周,字宾王,山东人,是唐朝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因为病故时才四十八岁,从政的时间较短,又不是开国功臣,所以相对名声较小,但他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却是少人能及,非同寻常。

马周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很有才华,胸怀大志,不过因为贫穷,而且性格特立独行,不拘小节,所以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

青年时期,马周曾干过了几份工作,但由于他心不在焉,不认真负责,所以受到了不少批评,他一气之下索性全都辞职不干了,来到首都自谋职业。

几经周折,成为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

后来因为替常何数次上书议政,很合李世民心意,而被招见约谈,李世民对他的见解很欣赏,当天就让他成了政府工作人员,从此青云之上,一直做到宰相。

马周有着很高的为官之道,他善于给李世民谏言,但不像魏征那样,直来直去,有时弄得李世民下不来台,很难堪。

马周在这方面有着过人的智慧,他总能很委婉的说出事情,句句在理,但绝对又不伤李世民的面子,说的话能让李世民心情非常愉悦的接受,这一点,让李世民非常欣赏,所以对马周也是非常的宠信,也由此,才使马周在官场上步步高升。

但马周绝非是投机奉迎之人,他的谏言,多为治国安邦、忠君利民的政治策略,对李世民个人及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李世民与马周的关系之和谐,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

李世民曾经说过:“我一会儿见不到马周,心里就能想起他”。

马周有糖尿病,李世民派太医前去诊治,派太子李治询问治疗情况,有时甚至自己亲自为他调药治疗,并且给他选地造房养病,宫里吃的用的更是经常送到马周家里,对他不是一般的好。

可以说,李世民在位期间,极少有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大臣。

马周受此圣恩,只能投桃报李,更加尽心尽力的为国出力。

但终因病重,早早离世。

他在临终之前,叫家人把十几年给李世民所上的奏章全部取出,亲手烧毁,并说道:“管仲和晏子因暴露国君的过失,来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马周死后,李世民极度悲伤,为他隆重举办葬礼,追封官爵,并令陪葬昭陵。

李世民给了马周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处事敏捷迅速,性格忠贞正直,品评人物能做到实话实说,委派他做的事情,结果都能让人称心如意”。

马周高超的从政理念,使他在官场如鱼得水,上得君王赏识,下为国家人民,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81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