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反正李白早已故去,题主怎么说都行。
也不是题主一人对李白的《静夜思》有疑虑,而是现在对《静夜思》的疑惑已经成为潮流。
有砖家说“《静夜思》中的床是室外的井栏”,原因是室内不可能结霜,古代窗户糊窗纸,月光照不进屋中,所以李白的诗只能写室外,那么“床”只能是井栏了。
唉,砖家可真是砖家。
首先,南方屋中不可能有霜,可北方呢?现在北方的人们住楼房,统一供暖屋内没霜了,可过去我们塞北高原上人们住平房烧火炉时,夜间人们睡在温暖的被窝中,懒的下床往火炉中添媒,同时也没有太多的煤在夜间添入火炉。
于是,火炉便处于行将熄灭的状态,屋内温度也降为零下。
第二天起床时,满目皆白,地上、墙上都是水汽凝成的白霜。
李白的家乡在今天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气候比我们塞北高原还冷,李白半夜醒来,看到满地的月光,怀疑是家乡地上结成的白霜,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再说说月光照不照得进屋中。
如果是画传统国画的人,都少不了监摹《芥子园画谱》,从《芥子园画谱》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南方乡村古民居。
《芥子园》画谱上的南方乡村古民民居一般为两室一庁,东边一室主人居住,窗上糊着窗户纸,中间一厅没有遮挡,完全对外敞开,西边一室也许是下人居住的房屋,或者是客室,所以有窗户却没糊窗纸,可能是过去纸的价格也不低,所以也只能请住西屋的人将就了。
李白一游客借住在乡间,也只能住没糊窗纸的西屋,晚上月明之夜,月光照进房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李白半夜醒来看到地上白色的月光,怀疑是家乡屋中的霜,这也值得人们大惊小怪?
不知道你怎么会有如此之疑问,我们暂且不看白天或者晚上,先来聊聊这首《静夜思》的由来,自会明白一些。
先来看下《静夜思》的两个不同版本-明版和宋版: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版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宋版相信很多人看到后自然会想到我们熟知的《静夜思》都是明版的,这首诗词也是流传最广的,或许是很多人牙牙学语时背诵的第一首诗词,因此李白也成为中国人心中最熟悉的诗人。
先来了解一下诗词写作的背景朝代,自唐朝灭亡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天下,建立宋朝,虽然时代变迁,但文化不断,许多宋人开始整理唐诗,比较权威的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却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首诗了,其中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
整诗如下: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是不是很陌生,怎么会有如此差异呢,这是因为,我们所学的《静夜思》实为明代版本,明朝学者为了普及诗歌,将诗歌稍加修改,变得朗朗上口,新疆师范大学薛天纬教授认为:改过之后的版本,亲切自然,朗朗上口,不属于“篡改”、“山寨”。
反而更像是在本来的基础上又好听了一些。
兹认为薛教授说的很对,但是除了普及诗歌之外,我觉得,应该是与朝代有关,明朝官吏为了宣传国家,将原始版本中的个别字词改成了国号“明”,这也是极有可能的。
以上种种考验看出最早的版本本应是“窗前看月光”,所以说《静夜思》写的应该是晚上,而不是白天,诗人李白好酒,说不定是酒后写作的千古名篇,美酒佳肴、明月风霜,诗人一气呵成写就名诗。
希望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此诗词,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