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化改新

日本大化改新,第1张

日本大化改新 日本是怎么样通过大化改新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

七世纪前的日本,处于部落文明、奴隶制为主流的皇权社会。

这段时间里,日本贵族阶级以及地主对百姓的肆意搜刮,为了利益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大量百姓破井离乡,奴隶主享受大量资源,国家无法对中央的大贵族,地方的豪强地主以及奴隶主进行有效的制约,这就导致日本国内的政治中心悄悄从天皇移向有权有势的大贵族,这其中的代表就是物部氏和苏我氏。

作为掌握日本政治经济的贵族物部氏,在被苏我氏取代后,国家的秩序运转就体现出了以压榨奴隶和部民,贵族的田庄面积更大,皇室拥有的屯仓就显得非常少,而且土地贫瘠。

在贵族占领大量富饶的土地后,他们用金钱买来一大批奴隶,以高强度的劳动而压榨他们,并且不会给他们留下任何多余资源,劳动而来的资源一部分由地主上交国税,另一部分充当皇室的俸禄,从而,坐享其成的地主和贵族们过着骄横跋扈、一家独大的生活。

作为皇室的天皇,迫切需要一支力量,来援助他打败贵族苏我氏,并取得全国的领导权。

中臣镰足就是皇权的坚定支持者,他击败大贵族苏我入鹿,使天皇再次回到日本的政治中心。

这里值得说的一点就是,在大化改新前,日本并没有“日本”国家这个概念,只有大和国,这个发源于日本本州岛部落的名称,在日本立国名之后,日本正式以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存在,这为日本欲模仿中国隋唐的国家制度提供了样板,开启大化改新富国强民的政策。

日本孝德天皇早年在攻读中国历代王朝的史书中了解到,中国的封建皇权制度是中国王朝能屹立于东亚的奠基石,日本欲强大富强,就必须建立以天皇为中央的集权国家,贵族应是辅佐皇帝的臣民,而百姓应是为国家创造资源的合法公民,军队必须效劳于天皇,服务于国家。

在这种以中国为模板准备在日本实施大变革的孝德天皇的倡导下,一大批遣唐使远渡海洋,从大唐长安学习先进文化和制度。

这里不得不提出一点,在唐日白江口之战中,唐罗联军大败日本和百济,这也是使得日本在日后能安分守己,变革自强的重要因素。

政治上日本学习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并结合自身国情,创立八省百官,集中央集权于一身,加强皇权。

地方上行政的划分,模仿唐朝州县制度,创立国、郡、里,各个地方都有行政长官,并配备有监察官。

这样的划分,代替原来日本模糊的地方区域划分,错综的地域划分,导致经常有地主兼并土地的战乱发生,百姓没有户口,大量外逃让日本人丁锐减。

明确的行政划分制度,让地主阶级无法跨越他的领地,更无法与其他势力结盟,并且,政府对一些越来世袭制的阶级采取废除制度,这一切改革,都使日本向着封建化的方向迈进,皇帝的权利加大,越来越多的藩族势力效忠皇室。

百姓获得国家公民的合法权益,可直接向国家纳税,人身自由获得极大解放。

百姓在国家的户口名册上登记,使无数的流民有了归属感,这是国家中央集权形成了一个重要体现。

经济上国家不再向贵族阶级分发土地,把大量地主、豪强自己贵族土地划归国有。

部民制度是地主向农民压榨的生产制度,国家在改新后将这一制度废除,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国家国库在改革后收入大幅提高。

班田收授法的颁布,把贵族和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这是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

之后的租庸调制度,更加使生产关系细分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

教育上国家在教育方面更是下了血本,国库的收入一大部分用于教育投资,日本引进唐朝丰富的国学经典,大量珍贵的宝藏文学被日本遣唐使从唐朝首都长安传入进来。

日本教育体制更加完善,一首首唐诗被日本文人朗朗上口的朗诵,使一派文学风在日本盛行,日本已经开始慢慢蜕变以前奴隶制的野蛮思想,在先进的文学熏陶下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大量佛学通过印度传入中国,再传到朝鲜半岛,进而传入日本本土,日本修筑大量寺院以崇拜佛教。

总结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国内整体风貌焕然一新,国力蒸蒸日上。

在研究大化改新时,我们会发现,日本在学习中国隋唐文化时,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并进行了改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大化改新后,日本已经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悄悄迈进。

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政治变革,通过班田收授法,将氏姓奴隶主私有的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增加了国有土地。

土地班给农民,征收租庸调的国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地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关系,从而削弱了旧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改新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班田农民从口分田收获,政府采取户籍、计帐等方法,将农民紧缚在土地上。

农民有生产资料,虽受超经济强制和剥削,人身不自由,但仍有人格,表明其已属封建农民。

改新后在封建土地国有制下,生产者主要是班田农民,奴婢只起辅助作用,数目大减。

解除豪族对部民的奴役后,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生产积极性提高,7、8 世纪时,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国民经济逐步转向繁荣。

但班田制实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土地所有者阶级的形成。

班田农民所分得土地的收获往往不抵一家人的口粮,仍不得不租佃公田,在苛重的徭役捐税下,常常陷入破产境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836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