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城市己是过时的观念,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浪费。
株洲这个所谓的老工业城市,早己名存实亡,只剩下火车站经济,南车被北车吞并,中车集团重北轻南,高铁本身作的就是公益性质的赔钱买卖,两车自合并以来,效益持续下滑,光凭高铁机车,算不上什么工业城市,其主要是商业,与长沙没有互补,反而存在竞争,长沙会与株洲抢夺外来商业投资,事实上它己经抢了。
从卫星图上看,十年间长沙与株洲城区的距离几乎没有变化。
湘潭虽然工业有所下降,昔日八大厂矿,有两家己不存在,但仍然是一座工业城市,湘钢是长江以南规模较大的钢铁企业,有人胡说钢铁是夕阳产业,但没有钢铁可以吗?!它是基础产业;江南、江麓机械厂,江滨都是老牌军工企业,军工生产没受过大影响,电机厂是中国机电企业前四的企业,同样也从事军工生产,电缆厂为湘钢兼并,现属华菱集团,生产继续;吉利汽车也在湘潭扎根,正不断扩大规模。
长沙与湘潭存在一定互补的可能,没有什么竞争,从卫星图上看,十年间长沙河西城区与湘潭河西城区,通过双方对九华和坪塘的开发,距离越缩越短,己快连接到一起,从湘潭三桥右拐下桥,一条直路,九华大道连着坪塘大道,再连着金洲大道,可直达长沙西站,再一路直行,过三叉戟大桥、捞刀河大桥,又可连接万家丽路,再从芙蓉大道回来湘潭河东城区,走河东大道,转双拥路,又回到湘潭三桥,正好是长潭城区的一个内环线。
长沙地铁三号线也计划连通至湘潭城区,将长沙西站与湘潭高铁北站也顺带连上了,而株洲被暂时放了下来。
长沙正大力发展大河西,企图与宁乡市城区连接,新的通用机场也规划到了更接近湘潭、娄底的宁乡大屯营,长株潭中间的地区己经被改为城市绿心,将来不会大规模开发。
搞不好,可能还会将娄底地区纳入城市群中来,甚至可能以娄底取代株洲,相比之下,这个位置更偏向湖南省的中心,离相对落后的湘西北更近,对全省的辐射作用更大。
长沙与湘潭可能还达成了一定的房地产开发默契,工作在长沙,生活在湘潭,完全有实现的可能,也许将来唯一的障碍就是湘钢的环境问题,如果把湘钢迁往娄底与涟钢合二为一,企业规模更大,也不会丢掉这个产业,对核心区域的环境也没有了影响,湘潭就真正变成了宜居城市,重点发展地产、旅游和城市居民所需的商业,分担长沙的居住压力,为吸引周边人口,成为名符其实的海棉。
过去认为,长沙存在私心,不愿意向株洲、湘潭靠拢,先是发展长沙县,又调头向宁乡发展。
不可否认,地方保护主义的私心一定是有的,但却更像是先在外面划线圈地,再向内充实,湘潭更小、更近,更容易先“吃”下来。
湘潭倒是一直积极向长沙靠拢,河西连接长沙的沿江风光带,己基本建好,只等长沙接过来,成为比长潭西高速,更快捷的连接核心城区的通道,而河东连接长沙和株洲,河西连接株洲的通道,都相对滞后,尤其连接株洲的部分,多年来,只有一条天易大道和株易路口往株洲方向的旧路改造,两地连接部分的发展也显得没有什么吸引力,城市绿心区,将长潭与株洲割开了。
不是湖南人,没有在那里亲身生活的体会。
只能从一般规律上做一个分析。
现在也不光是长株潭一体化遇到问题,国内其他的城市同城一体化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四川的成德绵一体化,陕西的西咸一体化,大到长三角的宁沪杭城市群,问题的原因基本都差不多,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行政区划的体制原因。
中国的现实是,行政力量主导一个地区的发展格局,而财政,规划,土地,资源分配等方面,都是以行政区划为界,分社吃饭的。
所以,在行政区划不被打破的情况下,区域的分工合作设想很好,说起来头头是道,有时候很难开展。
比如长株潭三个城市,株洲有比较强大的工业基础,是共和国建国初期钦定的工业城市。
但如果让长沙的工厂迁往株洲,肯定会影响税收。
你让长沙分工发展教育、旅游和文化产业,这可以,但问题是这些产业产生不了多少税收。
行政区划的分割,是同城化的根本障碍,不对区划进行调整是很难克服的。
第二个原因,是发展阶段的原因。
长株潭地区的老大是长沙,然而长沙的实力在全国排不上前列,GDP总量刚过万亿,全国15名左右。
以这个实力,还远远没有达到经济要素外溢的程度,很难给株洲和湘潭多少转移。
金融服务业牛逼到那个程度的上海,仍然不忘跟江苏浙江抢工厂,从商飞到特斯拉哪个都不放过,何况长沙这种体量的城市呢?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体化对于株洲和湘潭的好处有限,也不会有太大积极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