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最推崇的在我看来就是三不朽了,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
既然是回答问题,那就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简单的阐述一下三不朽分别指的是什么,一.立德:正确的道德观得到人们认同与尊崇。
二.立功:做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让国家及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三.立言:要重点谈一谈,人们往往会认为立言就是言行举止一类的行为,我个人认为立言是古代文人想利用自己的文化修养,创作几句名言或一部著作,让国家或者家人.或者百姓及世世代代的后人,永远记住自己并得到广泛的推崇。
只有做到了这三不朽估计古代文人才会觉得这样才算是完美的一生吧!此问题是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作答。
赤峰馮智学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谢谢[祈祷][祈祷][祈祷]
题主好,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三立只是一个理想,能做到的没有多少人,但立德却是一个普遍的要求。
德包含的东西太多,野狐以为,德所包含的气节,应该是古代文人最为推崇的东西。
一 什么是气节气节常被定义为志气和节 *** ,这个定义很难让人满意,单一个“气”字就够复杂了,更何况“气节”。
中国古代有很多概念是无法定义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从整体上模糊的去把握,去理解,因为那些概念本身就是开放的,也是模糊的,比如“道”这个概念,“气节”也是如此。
野狐勉为其难的解释一下“气节”,不尽人意之处,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说到气节,必然要从孟子的“浩然之气”说起,孟子提出了养气说,说自己擅长于养气,并对气作了说明。
孟子说这种气充满在天地之间,浩大刚强,是用正义和道德慢慢培养起来的,是从人自身中生发出来的。
孟子描述了一个大丈夫的形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身上就充斥着这种气节。
文天祥的《正气歌》赞美的天地正气,也就是文人所推崇的大丈夫要有的气节。
中国哲学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与天地的统一,天地正气也就是文人推崇的气节。
有时也会说到骨气、志气,词语不同,实质是相同的。
郭沫若《屈原》剧本中婵娟骂宋玉说:“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大概是骂文人最严厉的话了,因为气节是文人最看中的东西。
文人的追求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语言中也体现出来了“气”重要,即使现在,我们也常能听到:做人要有骨气,要有志气,要为父母争口气、人活一口气这类话。
词语和表述有差异,但实质上都是在强调做人的气节问题。
气节涉及的内容并不具体,但和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一致,忠义是气节中最重要的内容。
卖主求荣、重色轻友、背信弃义、临危变节等最是被人所看不起,因为失了这些东西,也就是失了气节。
二 古人重视气节的表现诗言志,古代诗歌中入诗最多的怕也就是“梅兰竹菊”,古代文人画最常用的题材也是“梅兰竹菊”,之所以这样,就是这些植物体现着文人所追求的气节。
在历史上,苏武、文天祥是被后世所崇敬的英雄,他们身上非常完美的体现了文人应该有的气节。
蔡京、秦桧做到宰相,书法文才都是一等一的好,后世对其无不唾弃,也没有人去学习他们的书法,不是书法不好,是他们没有文人的气节,没有忠义之心。
赵孟頫、王铎、吴梅村等,即使因为客观的原因,造成大节有损,也是很难得到原谅的,他们自己也很难原谅自己。
赵孟頫做了元朝的高官,他去看望逃隐在山中的哥哥,他哥哥不让他从正门进家,让他从后门进来,就是因为他失节了,他内心有多痛苦可想而知。
吴梅村做了二臣,临死时留下遗言,让家人以僧衣来殓自己,就是为了赎罪。
连事出有因的李陵劝苏武投降不成,长叹一声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的不吃美国救济粮,能被普遍的激赏,无不是因为他们的言行体现着文人的气节。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一思想下,气节不断被强调和重视。
气节问题不只是文人所特别推崇,整个社会对气节都是非常重视,气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 气节的现代意义古代的文人相当于现代的读书人,现代人人都读书上学,但气节问题,远不及历史上那样被看重。
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盛行,为了个人名利违背道德的事情随处可见。
现在虽然不直接提说气节问题,但气节所包含的内容依然是要坚守的。
历史上讲忠义,我们现在不也讲爱国吗?看看那些言必称欧美的媚外者,他们几乎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完全算得上是当代文人,可文人应有的气节又到哪里去了?见利忘义的社会现象就更多了,看看各种商品的造假,食物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哪个不是现代文化人的创造。
现在重提文化人、读书人的气节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东西,还是有着传统的力量,那就大张旗鼓的正面去强调气节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