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荆门送别李白,第1张

荆门送别李白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李白原文及翻译渡荆门送别李白翻译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有用没用完善参考资料: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8-1292、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3、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

“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

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古诗渡荆门送别李白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名篇《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时写的诗,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想象瑰丽的五言律诗,尤其中间两联,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题《渡荆门送别》,因为诗中没有明显提到送别的意思,所以有人认为“送别”二字是多余的。

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明末唐汝询也疑“送别”二字是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今人马茂元先生认为,“送别”是指故乡的江水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从,至,向。

楚国,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从蜀地乘船来到了遥远的荆门山,从此踏上漫游楚地的旅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江,长江。

大荒,辽阔的原野,与上句“平野”互文。

群山随着辽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远去消失,长江汇入广阔的原野,自在奔流。

诗人乘船出蜀,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山逐渐消失了,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侵入视野。

本来,动的是诗人,而群山跟原野是静的,但是,李白用“随”、“尽”二字,让群山和原野动起来了,群山随着原野的侵入渐渐消失,原野在李白面前展现辽阔的视野。

这样一来,李白变成了静观者,仿佛一切变换都在诗人心中,展现了李白包举宇内的博大胸怀。

李白的胸中,囊括了这广阔的原野,群山消隐,大江在其上自在奔流,这壮阔的景象充满了一种豪情万丈的力量。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天镜,指水中明月之影,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旧说海市蜃楼是蜃(大蛤)吁气产生的,故称海市蜃楼,但是在荆门山是看不到海市蜃楼的,所以这里是借指江上云霞变换出美丽的景象。

明月倒映在江水之中,仿佛是从天上飞下来的镜子,云霞缭绕,变换出一个个飘渺奇幻的景象。

这一联则充分体现了诗仙的仙气。

大江在原野上奔流,夜晚,月映大江,投下一面皎洁的镜子,江水中的天镜,随船而走,就变成了飞行的天镜。

白天,江上云霞缭绕,变换着各种瑰丽的景象,就像飘渺的海市蜃楼一样。

这样瑰丽的想象,非诗仙不能有。

中间两联,都是写景,但是在写景中,蕴含了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时的心情,没有愁绪,只有胸怀天下的豪情,没有恐惧,只有对外面世界瑰丽的想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行程万里,故乡的江水一直相送,让我不住留恋。

渡荆门送别这首五言律诗是李白乘船首出蜀地到目的地楚地一游,常居山中遮望眼,经巴渝、三峡、到荆门山外,叠叠嶂嶂,忽入茫茫平野之地,那心情可想多么的澎拜激荡。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这两句交待首次初游目的地、路线、交通工具 。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短短几字就摄下几十帧壮丽景观,千嶂峰峦、层层叠䕜,茫茫原野,滚滚长江,大浪淘沙,那景象壮观气势恢弘。

而点晴之笔‘随’字把静态的‘山’化为动态化,不是船行水东而山隐,而是‘山’走‘平野’现。

江入大荒流的‘入’字‘大’字,一柔一刚正写照了诗人视域顿而阔然的心情。

一‘随’一‘入’给人呈现了三维动画美景。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写船过荆门山白天激荡的心灵还在震颤,月下该平复一下小酌休憩,可是这么壮丽的景色怎能不兴奋,静静的江面上飞投一轮明镜依然描写动静之壮美。

夜美晨更美,氤氲霞蔚,像海市蜃楼一样仙境玄美,暗喻作者象仙人一样境界生活,十分惬意。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水是故乡水情是家乡情,心情平复下来静思,虽远游他乡但终归还是故乡的水送别他行舟万里,远游楚地。

心念故乡感恩乡情!这首诗从字面上没有‘送别’之意,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标题“送别”两字可能是误传、误抄、误刻应该删除,尤以清朝《唐诗别裁》的沈德潜主张删去二字,以此来推也说的过去,但依本人对此诗的理解剖析还是不能删除,如果去除“送别”二字,从题目上就感觉平平淡淡天气势可言,试想《渡荆门》与《渡荆门送别》怎能相提并论呢!一直以来对李白的故乡地出生地有所争议,但李白的该五言律诗的最后两句有所提示,我以为‘仍怜故乡水’故乡在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出生生活的地方,这从侧面看点出了李白的故乡地。

这首五言律诗意境深远广阔、气势磅礴、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确是一首可读、可诵、可乐之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91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