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传说咱不知真假。
但在毛泽东时代的确是真的。
我的一工友刚买花260元,买了一块“英纳格”牌进口手表,戴着表去看电影,丢在了工人文化宫,笫二天才想起表丢了,去文化宫找,工作人员说,表被一观众拣到并上交,失主说出是什么样的表链。
确准后还给失主,只是表蒙子磨坏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一一讲述。
只有新中国前三十年才有。
那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千真万确。
我六十年代初出生,青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那时虽然物质相对贫乏,生活较为清苦,但村子里很少有东西失窃。
记得那时我们村里的鸡埘、鸭棚都在屋外,很少有鸡、鸭、鹅丢失的。
若有鸡、鸭、鹅偶尔走失,到了邻居家,好心的邻居也会把它送回来。
像一些晒在外面的梅干菜,自留地里挑回来的谷子,挖回来的红薯、芋头都堆放在门外,也没有人去偷。
白天,大人们出工,到生产队做事去了,孩子去上学了,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着的,家中的用度家伙都在外人的视线之内,但从没有人起谋心。
倒是到了后来,农户家里都不得不大门紧锁了。
既便如此,也有翻墙入室之人,让你防不胜防。
这些窃贼多为盗取金钱与贵重物品,有些茅贼也会盗取一些用度家伙。
有时,连家中一碗猪油也不放过。
记得,有一年我家收割二晚的时候,打谷机中有将近一担稻谷,因天黑了,没挑回来,结果被人偷去了。
也就是这一年腊月,我家的魚塘又被人放光了水,把一塘的四大家鱼全偷走了,连鲫鱼之类的小鱼都没有留下。
那些年,连茅厕里的大粪都有人偷,大概想致富,想得昏了头。
后来,有人不满足于小偷小摸了,这样的致富的速度实在太慢。
于是,便结成了团伙都去骗、去抢、去扒窃了。
在我们老家附近就有一个村子,长年有几十上百号人在外以扒窃为生,几乎成了扒手专业村了。
好在近十年来,乡风、民风大有好转,小偷小摸现象明显少了,明抢明骗的也少了,大家能放落心来,过好日子了。
(图片均为作者自己拍摄一一我美丽的家乡.渊明故里.世外桃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