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
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
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
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
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同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西方观念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q、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 *** ,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3、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成就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
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意识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有心念的,另一种是无心念的。
当每件事情在混乱之中,心念就是意识的状态,湖面充满了波澜。
它是同样的湖,但是有波动,那么它是心念。
当波浪消停,湖面完全的寂静——还是同样的湖,但是没有波纹,没有波浪,没有打扰——那它是无念。
意识能以嘈杂表达它自己——那么它是心念。
或者是寂静——那么它是无念。
当意识充满了念头,愿望,记忆,想象,它是心念,因为这些是波浪。
当所有的愿望和想法和想象和记忆变成了寂静,消停了,消失了,还是那个同样的意识,但现在它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质感,那是无念的品质。
心念活在过去或未来:无念活在此刻。
如果你探究外在的世界,心念是非常好的,那个客观的世界,那个科学的维度。
心念是需要的,因为怀疑是需要的,思考是需要的——那些是探寻客观事实的工具。
但是如果你移入内在那么它们一点儿用处也没有,它们会成为障碍。
内在不是一个客体,只有当你的意识变成就象一个镜子,一个寂静的镜子,没有灰尘,一个无波的湖面,那个内在才能被知道。
那时湖映现了月的全部美丽和壮观。
当意识在无念的状态中,它反映了真实,如它所是,它反映了存在如它所是的本来模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