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秸秆在土壤中很难沤肥,因为沤肥需要温度,冬季环境湿度北方零下几十度,南方气温也在零度左右,秸秆在田里不会腐烂,也不会发酵,无法沤肥。
沤肥大多在夏季,气温35°C以上,秸秆在土壤中发酵腐烂,才能沤肥。
而冬季土壤封冻,秸秆在土壤中仿佛进入保鲜状态一样。
所以,农民把秸秆杂草清除出田,才能播种。
现在都是旋耕机浅耕,秸秆很难翻入土壤内,如果秸秆杂草不清除掉,种子落入秸秆上,很难发芽扎根,农民宁愿把秸秆杂草清除掉,也不愿把秸秆留在田里。
杂草秸秆清除出田的好处多,能顺利播种、出苗,能使种子生根发芽成长,能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所以,农民把秸秆收集堆放在路边,我们当地田间路边堆成了“长龙”了。
秸秆深翻土壤后,秸秆中虫卵、病菌会在田间土壤中越冬,来年春暖花开时,病虫害就会漫延滋生。
秸秆在土壤中冬季不会腐烂沤肥,来年夏种时,又被旋耕机翻出土面上来,影响夏季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种植和出苗。
因此,把秸秆杂草清除出田,有利于农业生产,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和生产成本。
沤肥需要水和湿度,冬季干旱无雨,土壤干旱,气温偏低,农作物很难在土壤中发酵腐烂。
沤肥过程是发酵腐烂过程,在水和环境湿度的作用下,秸秆发酵也会产生热量温度,会加速秸秆腐熟。
然而,冬季土壤中的秸秆没有水的浸湿,没有湿度的促化分解,无法沤肥的。
小时候我见过当地农民沤肥,挖一个直径3米——4米的圆坑,深0.5米左右,把农作物秸秆一层一层地放在坑里,放一层踩实一层,撒上饼肥、动物粪便,再放一层,堆满坑后,泼上人粪尿或水,水要淹没秸秆,使秸秆受潮,然后用土覆盖,用锹拍实,再用塑料薄膜覆盖发酵30天。
发酵过程沤肥坑冒热气,秸秆腐烂发臭。
农作物秸秆现在不是小数目,收割机收割后,铺满整个田块,如果不清除出田,旋耕机难翻入地下,秸秆还在土面上,即使播种,种子也不会发芽扎根,秸秆在土壤中日积月累,农田里会尽是秸秆,不见土壤。
这几年,农民普遍反映,秸秆还田,秸秆难以腐烂,种子落在秸秆上,扎不下根,而且这几年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发生,用药成本在逐年增加,农民当然要把农作物秸秆杂草清除出田后再播种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仅供参考!
其实,像我们农村前些年刚开始实行秸秆还田的时候,确实也曾响应号召,秋收的时候,将玉米秸秆直接粉碎后,等到耕地的时候,一起翻入地下。
可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为下茬作物带来增产,反而种植小麦后,出现出苗不齐的状况。
所以,从那之后,人们就都将作物秸秆清理出农田了。
记得小的时候,秋收后的玉米秸秆都是留作牲口的饲料的,而地里的玉米根则是抽空刨回家晒干以后,将上面的泥土拍打干净,留着平日里烧火做饭用。
所以,在那个年代,秋收过后,地里都是干干净净的,连杂草也都划拉干净,当做了柴禾。
秋收完之后,将家里积攒的农家肥运到地里,然后撒施均匀。
套上耕牛,拉着犁具将土地翻耕一遍,然后再用耢耙平。
最后用耧咣当咣当地一步三晃,将麦种耧到地里。
后来,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养牛的少了,这秋收的玉米秸秆基本上都被拉回家,当做了烧火做饭的柴禾。
所以这地里没有秸秆,种植小麦的时候,出苗还是和原来一样,只要是地色好,土壤墒情不错,麦苗出的都比较整齐。
农村有一段时间内,号召广大农民实行秸秆还田,说是还田的秸秆可以腐烂后,作为农作物的养分,起到肥田的作用。
于是,人们开始将一些农作物的秸秆在秋收时候,直接用机械将其粉碎后还田。
可是等到种植小麦的时候,由于粉碎的秸秆在翻耕入土壤之后,深度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造成土壤下方空虚,小麦下种的时候,一部分种子会直接播在秸秆上或是通过秸秆与泥土间的空隙,掉进深层,以至于后来小麦出苗不齐。
北方农村冬季温度过低,这些被埋入土壤中的秸秆不容易腐烂。
而当冬去春来,地温上升之后,随着麦田的浇水等,这个时候埋入土壤中的农作物的秸秆开始腐烂发酵。
而这些秸秆腐烂发酵的同时,释放出啦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又会妨碍到小麦等作物的正常生长,有的甚至出现高温导致小麦根系被灼伤的烧根现象,导致小麦减产现象的发生。
所以,人们从那之后,就不再实行秸秆还田技术了。
秸秆粉碎之后,是可以沤制成农家肥的,只不过那需要特定的密封环境以及相应的环境温度才可以发酵。
像生产队的时候,都是将作物秸秆与牲畜的粪便混合之后,用湿泥抹起来密闭封存,促使作物秸秆腐烂,加快发酵速度。
那时候,积肥基本上是在村头的田地边上,记得早晨如果你起早从粪堆旁走过,都能看到粪堆上冒出来的热气呢。
等到发酵好之后,这些农家肥才会被撒施到农田中,作为下一季农作物的基肥使用。
所以说,如今农民都是将作物的秸秆清理出农田,即使是用作沤肥的原料,也是在农田之外进行沤制处理,等其完全腐熟后,才会施入农田中,只有这样,作物秸秆通过充分腐熟发酵之后,才能作为养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这也是农民将农作物秸秆清理出农田的主要原因,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