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长石

正长石,第1张

长石 正长石

K[AlSi3O8]单斜晶系β=116°Ng=1.524~1.533Nm=1.523~1.530Np=1.519~1.526Ng-Np=0.005~0.007(-)2V=44°~85°r>v图4-23 正长石光性方位b‖Ng,a∧Np=3°~12°,c∧Nm=14°~23°,光轴面⊥(010)化学组成 纯由Or分子组成者少见,总是或多或少含有Ab分子,最高可达20%~50%。

K可以被部分Ba2+,Rb2+代替,当含Cn分子达30%时,称钡冰长石。

在正长石中还可含少量钙长石分子、Fe2O3,Ga2O3(Fe3+和Ga3+代替部分Al)等。

结晶特点 正长石一般认为属单斜晶系,但据X射线分析,实际上它是由具超显微双晶及超X射线双晶的三斜晶系钾长石组成,因此许多正长石的构造是假单斜(近似单斜的三斜构造),但在显微镜下不能鉴别。

正长石晶体多为板状,沿a轴延长的柱状,自然岩石中常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粒状。

{001}解理完全,{010}解理次之,解理夹角近于90°。

光性特征 肉红或灰白色,薄片中无色,由于表面常有分解物而变混浊,呈尘土状(照片159),当分解物中含氧化铁时,呈浅红、浅褐色。

负低突起。

干涉色一级灰至灰白。

消光角因切片方向而不同,在上(010)各切面上呈平行消光。

在‖(010)的切面上为斜消光,此时{001}解理缝(指示a轴)与Np间的消光角为3°~12°,负延性。

最常见的是卡斯巴双晶(照片157),而巴温诺双晶和曼尼巴双晶少见(图4-24),偶见似堇青石的放射状或扇形连晶(照片155)。

二轴晶负光性,个别发现为正光性,2V=44°~85°,一般为44°~60°。

正长石常与石英构成文象或蠕虫交生。

与钠长石成条纹或反条纹。

较少见环带构造(照片156)。

有时含钠长石、石英、赤铁矿、云母等包裹体,包裹体常定向排列或带状分布。

图4-24 正长石常见的双晶(据北大岩矿教研室,1979)变化 正长石常蚀变为高岭石(高岭土化),而很少变为绢云母,只在绢云母化强烈的岩石中正长石才变为绢云母。

正长石可被白云母和石英代替(云英岩化),在热液作用下,正长石可被绿帘石、碳酸盐矿物(照片161)、钠长石、方沸石、绿泥石等代替。

在通常情况下,正长石表面有一层粘土质点,不显光性,致使其表面混浊不清(泥化,照片159,160),常呈土红褐色(因为土化含有少量Fe2O3)。

正长石泥化现象常呈条带状、肘状,故在正交偏光间消光不均匀,请勿将这种现象误认为是条纹构造或聚片双晶。

鉴别特征 正长石与石英的区别是其表面常混浊、有解理和双晶、折射率低于树胶、二轴晶,石英则表面较清洁、无解理和双晶、有时呈波状消光、折射率近于或稍高于树胶、为一轴晶。

正长石与霞石的区别主要依据轴性和双晶特点,霞石为一轴晶,不见双晶。

正长石与斜长石的区别在于双晶特点,前者没有聚片双晶,而斜长石常见聚片双晶(照片205,208);此外,斜长石分解产物常出现密集的绢云母细小鳞片,表面常为土灰或褐灰色(照片185),而正长石一般情况下为高岭石化、泥化,表面常呈土红褐色,如果有绢云母则是稀疏的几颗。

不见聚片双晶的更长石的折射率比正长石高,可在薄片中依靠光带和色散线比较长石与树胶或与石英的折射率加以鉴别。

正长石与不见双晶的钠长石极相近,钠长石的最大折射率几乎等于树胶,而正长石所有折射率都低于树胶;钠长石多数是正光性,而正长石几乎总是负光性。

正长石与微斜长石的区别主要根据消光角(见后),以及后者常见格子双晶(照片162)。

产状及其他 正长石主要产于酸性和碱性火成岩中,如花岗岩、正长岩、二长岩、碱性辉长岩及与它们相应的浅成岩、火山岩(包括火山碎屑岩)和一些脉岩中。

正长石也出现在花岗质片麻岩、钾长片麻岩和钾长变粒岩中。

在某些碎屑沉积岩中,正长石主要作为碎屑矿物出现在长石砂岩中,有时也见于石英砂岩中。

正长石的简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06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