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1张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古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什么官职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什么意思古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什么官职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什么意思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朝宰相称号。

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综理政务(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

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

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

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

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

“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

贞观十七年(643),李勣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

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

“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

受此衔者,即有在中书门下处理政事的职责。

“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属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街。

凡五品以上职事官经过皇帝授权即可充任,不受资历限制,这便于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

“同三品”一衔,高宗、武后、中宗时期使用最多,玄宗时已逐渐减少。

肃宗至德二载(757)李麟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衔最后一次授任。

“同平章事”则自永淳以后逐渐增多,至肃宗乾元元年(758)以后,成为以他官知政事者的唯一头衔。

而原为当然宰相的三省长官之中,尚书仆射的相权自贞观末年即已开始削弱,到玄宗时,已完全被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

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以后,经常用来加授给元勋、上将,也逐渐变成虚衔。

于是唐代后期及五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

此外,以节度使等而兼中书令、侍中或同平章事的也是虚衔,被称为使相。

“同平章事”虽通常自五品以上官员中选拔,但拔充此职时,多转为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这是因为中书、门下两者始终是政府枢要机构之故。

五代时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那时枢密使权重,“同平章事”的实权被侵夺。

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枢密院事(或枢密使)主兵,称为“二府”或“两地”。

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

以后,除南宋孝宗时期外,不再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金代的尚书省和元代的中书省、尚书省均置平章事,位在两省丞相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指的是什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具体什么官?

唐朝初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处理政务。

而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为内廷,尤为机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

最开始,宰相议事的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后来又门下省,于是就直接合署办公。

尚书省为执行机构,为外廷,长官不参与决策。

这样,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就是真宰相了,就存在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于是就给低阶官员加衘,比如五六品的小官,让他们参与决策,行使宰相职权,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这个加衘,“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

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一个意思,武则天是女人,她在位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同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跟后来满清的“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是类似的,都是用低阶官员行使宰相职权,防止宰相权重威胁皇权。

而这只是加衘,如果皇帝不满意,把加衘摘了,你就回去做你的本官。

至于中书省和门下省,最开始都是内廷官员,包括尚书省,汉武帝时,把宰相的决策权剥夺了,让外戚担任大将军,领尚书台,主决策,是为内廷,内外相制约,后来东汉尚书台为真宰相,录尚书事才是实权,比如曹 *** ,他的权力来自于录尚书事,而不是丞相,东汉时,录尚书事一般两人,一人是外戚、一人是士大夫,相互制约。

东汉后期、魏晋,尚书台权力太大,于是又把尚书台变成了外廷,中书省为内廷。

比如,西晋荀勋为中书令,贾充不喜欢他,于是有人献计贾充,让他推荐荀勋升官,升为尚书令。

有人向他祝贺,他就说了一句经典的话, “夺我凤凰池,诸君何贺焉?”,夺走了我的凤凰池,有什么可祝贺的?凤凰池本是禁苑中的沼池,魏晋时期,中书省设在禁苑,执掌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

而尚书令官阶虽高,但是远离皇帝,只有执行权,权力自然小了,魏晋南北朝时,中书省又权重,又用门下省为内廷,中书省为外廷,或者中书省、门下省轮流执政。

到了隋唐时期,门下省、中书省并为内廷,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外廷,为执行机构。

于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就成了决策机构,长官为宰相,总的来说,都是外廷官员权重,威胁皇权,于是用内廷制约外廷,而时间久了,内廷又权重,于是把内廷变成外廷,又用新的内廷,来制约外廷,不断重复。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勣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

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

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指中书省或者中书令,门下指门下省或者门下侍中,三品指这些官员的品阶都是三品。

字面意思:跟中书门下三品一样。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意为商量处理,和中书门下一起商量处理,共商国是。

所以这两个头衔的官员相当于宰相。

一、唐朝中央政府:三省六部制三省:唐代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为三省六部制。

中央把秦汉沿用的丞相职权划分成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

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

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的官,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三省职权分配:中书主发令。

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做“敕”。

凡属重要行政命令,均由皇帝下敕执行。

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根据皇帝意思拟订。

这样的诏令拟好以后送门下省。

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

意即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

如门下省不同意,中书命令便不得下行。

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权利,而对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二、中书门下共同决断:政事堂议事 如中书省拟好命令送达门下省,如遇门下省反对,即驳回,此道命令等于无效。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

三、加封头衔始为真宰相所以,在唐代来讲中书门下才被称为真正的宰相。

因为中书门下两省有实际决断权,而且三省长官都是三品大员,其他一些官阶较低但名望和才能过人的大臣,以及尚书仆射只有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头衔,才可以入政事堂参知政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080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