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

知远,第1张

知远 《中庸》,君子之道,简而文,温而理。其中理,具体何意?

这句话出自《中庸》。

原文是,诗曰:“衣锦尚絅。

”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

”毛犹有伦。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粗麻罩衣。

”这是为了避免锦衣文彩太显露。

所以,君子的道在于深藏不露而后日渐彰显;小人之道则是起初色彩鲜艳而后日渐消亡。

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大门了。

《诗经》说:“鱼儿潜藏在深水中,但仍然可以看得很清楚。

”所以君子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就没有愧疚,就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

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

”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事情之前先怀有恭敬之心,在没有对人说话之前就先怀有诚信之心。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

肃穆无言,没有争执。

”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努力;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充分显扬好德行,诸侯们都来效法。

”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

”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这是没抓住根本。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

”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

“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

”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这是《中庸》全篇的结尾,一共引用了七段《诗经》中的句子,然后加以点评、引申和发挥,最后仍然落实到君子的德行修养中,着重在强调德行的重要性。

君子的道德修为是为了自己内心的美好与完善,而不是为了对外炫耀的,这就如同自己里面穿了件锦缎衣服而外面又加了件粗布的罩衫一样。

因为那件锦缎的衣服太鲜艳、太显眼,这样会使自己感到不安,罩上件粗布衫别人看不见了就会安心很多。

真正的君子也像穿锦衣一样,不愿太显露、太耀眼,而是处处低调、时时平静,但日子久长了还是会显示出彰明的本色。

而小人则正好相反,本身没有锦绣的衣服,还要显露,结局只能是日渐消亡。

所以真正的君子应该是平淡温和、从我做起,自我反省而无悔、独处无愧于神明。

君子德行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像苍天孕育万物一样无声无息,次一等的就是和风细雨,沁人心脾的“轻如毫毛”的境界。

至于那种疾风暴雨式的做法,已谈不上什么境界,正如孔子所说: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只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罢了。

《谢邀》君子之道,简而文,温而理……此句出自《礼记。

中庸》,全句是:君子之道,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译文如下:作为君子,他的主张和行为看起来虽平淡,但不令人生厌,虽然简约,但却优雅,温和之中显出道理来;知道由远及近的道理,风向来自何处,从点滴小事上能看到大事,达到此境界可以说入道德之门了。

从句中不难看出:温而理的“理”就是道理的意思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166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