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西安有大雁塔,有小雁塔。
那么雁塔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大雁塔其实是因寺建塔,先有寺,就是大慈恩寺,后有塔。
所以大雁塔其实应该叫大慈恩塔才对,那么为什么有雁塔这个名字呢?其实说法很多:一说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所以玄奘西行求法之后,也用鸟的名字命名此塔,但因为唐人尚雁,所以有雁塔这个名字。
一说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礼和信,比如孔子去请教老子,带的礼物就是雁,而苏武牧羊,被困北海苦寒之地时,也是用鸿雁传书的方式,寄托对大汉的思念。
所以玄奘也是以雁塔为名,其实是代表对远方天竺佛教的敬仰。
也有说玄奘在那烂陀求法之时,遇到过一座神奇的塔,名字叫亘娑石塔,而亘娑这个词翻译成汉文,就是雁的意思。
所以玄奘模仿亘娑石塔建成的塔,就命名为雁塔。
这些都是传说了。
其实在《大唐西域记》卷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九中记载,很久以前,在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一个寺院内有一群和尚,这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南传佛,每天就吃三净食,就是指的雁、鹿、犊肉。
有一天,一位和尚恰巧看到了天空中飞了一群雁,然后就说:“今天大还没有东西吃呢,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吧!”小和尚刚念叨完,就有一只雁折翅而下,落在了这位和尚的跟前。
他高兴地告诉了寺院内所有的僧人,大家都认是佛祖显灵,用这样的方式教化他们。
于是僧人们就在雁落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塔,并取名为雁塔。
在公元629年至645年间,唐朝的高僧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经见过这座雁塔,回到国内,就在慈恩寺翻译经文。
后来,为了收藏从印度带回来的经书佛像,就在这所慈恩寺的西院建造了一座和印度雁塔形式比较相似的砖塔,这座砖塔就是大雁塔,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小雁塔建造在大雁塔之后,因为之前有雁塔,于是就称慈恩寺的为大雁塔,之后的为小雁塔。
更多历史文化类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大雁塔坐落在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也就是今西安市和平门外,和唐代大明宫遗址遥遥相望。
在经历了1300 多年的风雨侵袭和战火劫难之后,六朝古都西安的众多宫馆楼台,已然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唯有大雁塔仍然昂首挺立,在世事巨变中笑看沧海桑田。
(大雁塔鸟瞰图)那么,大雁塔上并没有大雁住在上面,而且又不在险峰之上,没有大雁飞过。
这座塔,为什么叫“大雁塔”呢?先说“塔”,在我国历史上,原本无“塔”,更没有关于“塔”的文字。
直到汉明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佛经的传播下,才有了“塔”“佛塔”“宝塔”等称谓。
在《说文解字》中,“塔”被解释为“西域浮屠”,于是后人多把“浮屠”称作佛塔。
随着佛教的日益兴起,佛塔也越建越多。
最初的佛塔功能单一,只用于供奉或收藏佛骨。
发展到后来,佛塔才被用于供养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体。
大雁塔的修建及得名,也正是和唐代佛教兴盛有直接的关系。
盛唐时期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文化最为繁荣,开放程度最为全面的城市。
据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有各种寺庙80多座,僧侣数千人。
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其生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养育之恩,将隋朝修建的无漏寺,改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取名“慈恩寺”。
建成后的慈恩寺,地处长安城东南的晋昌坊,占地近400亩,相当于整个晋昌坊面积的一半。
“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可容纳僧侣近400人。
慈恩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遥望终南,俯瞰曲江,烟水明媚,风景秀丽。
寺内还留有当时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的不少壁画,这些都为慈恩寺增色不少。
(玄奘剧照)在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后,为表彰他为佛法传播所做的卓越贡献,提高慈恩寺的知名度,朝廷诏令玄奘及其随行僧人从弘福寺移居慈恩寺。
据相关文献记载,玄奘一行进驻慈恩寺之时,朝廷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不但用了近千辆彩车开道,数百个伞盖、佛像殿后,还邀请了长安城内的所有僧侣沿途诵经。
整个长安城内万人空巷,百姓争相目睹这一宏大场面。
就连皇帝和后宫妃子,以及皇子等都登上城楼观看。
玄奘到了慈恩寺后,一心扑在翻译经书上,同时还创建了大乘佛教法相宗。
但同时,玄奘又面临另一个难题,那就是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佛经和佛舍利保存困难,“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
于是,公元652年,玄奘向唐高宗附图表上奏,请求在慈恩寺端门之阳,造石塔一座,妥善安置经像舍利。
唐高宗最初认为工程太过浩大,加上财力困难等原因,予以了否决。
后经玄奘多次上奏,高宗终于恩准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五级砖塔。
玄奘亲自主持了这座佛塔的修建,他依照西域佛塔的形式,砖表土心,只修了五层,并取名为慈恩寺塔。
在其后的数十年间,这座塔一直叫做慈恩寺塔,或者称之为慈恩寺浮屠。
(唐高宗剧照)那么,慈恩寺塔又是如何变成了现在的大雁塔呢?关于大雁塔的得名,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其一,源于佛教的传说。
据唐代高僧道宣在《释迦方志》一书中说,“帝释峰前有雁塔,其缘乳经”,具体出自于《大唐西域记》中“雁为比丘落命”的故事。
故事说,佛教在印度原分大乘、小乘两派,大乘吃素,小乘是原始落后的教派,所以开三净食,也就是喜食三种净肉,而慈恩寺僧众恰好修习小乘法。
一天,该寺的饭僧由于没有弄到肉而唉声叹气,时有比丘见天空双雁飞鸣,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饮食。
”忽有一雁堕地下自陨。
众曰:“此雁垂诫,宜旌彼德。
”大雁的这个举动,让全寺僧人大为感动。
他们为了纪念这只据说是菩萨化身的大雁,改信了大乘教, 并将慈恩寺塔改名为大雁塔。
其二,来源于“雁塔题名”。
自唐神龙年以来,凡进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
这是因为唐朝的进士十分难中,每次参加考试的考生多达数千人,而及第者往往只有十几人。
因此,但凡进士及第的学子,往往难掩心中喜悦之情。
相传,在神龙年间,有一位学子考取进士后,兴奋地跑到慈恩寺下挥毫泼墨,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塔身上。
至此后效仿者众多,成为一种时尚,并受到皇家的推祟与肯定。
就连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在20岁中进士后都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在慈恩寺下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这种活动后来被朝廷定为正式的官方仪式,凡是录取进士的学子,皇帝都要亲自在慈恩寺塔南边的曲江赐宴,然后新科进士们“皆于雁塔下题名”。
就这样,随着后来“雁塔题名”这一典故的出现,以及活动的固定化,“雁塔”也就逐渐成为慈恩寺塔的固定称呼。
到宋代时,已将慈恩寺塔明确地称为“雁塔”了。
后来,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叫做大雁塔,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大唐西域记》《旧唐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