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原来校训后八个字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出自一代大师陈演恪先生在纪念王国维大师的文章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后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形成清华大学十六字校训。
建国后,特别是经历反右和文革的摧残,后八个字被去掉。
时至今日,因为政治因素清华也不敢恢复。
其实,原清华大学校训中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北京大学蔡元培老校长确立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校训如出一辙,它们应当是大学的灵魂。
因为只有思想的自由,才有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能产生创新的灵感。
精神的独立、人格的健全才能有对真理和创新的坚持与坚守,才不会沦为奴才和附炎趋势的功利主义者。
所以,现在的清华大学也好,北京大学也好,都是没有灵魂的加工厂,永远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也不会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
历史可以见证,照此以往,再下去二三十年也不会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曾经是清华大学的十六字校训。
是由原校长周诒春,根据他的一贯治学理念而定。
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
是因梁启超曾经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中而阐述,从而名扬天下,遂成校训。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则是出自清华大学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惟此独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致于现在清华大学校训为什么少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八个字,显而易见不符合国体思想。
至今仍有争议,甚至有人还质疑清华校训自始就只有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
究竟是被谁删掉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这就需要追索到解放初期,中央政府邀清陈寅恪先生出任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时,他提出的第一个条件说事。
但个中内容受历史条件限制,就不便一一说明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