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统一测试都值得警惕,何况是用如此狭隘的测试方式。
为什么这么讲?第一,统一考试之弊所有的统一测试,都是为管理省事,为教育添堵。
教育的使命是去发现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能力,最终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自洽个体。
而统一考试能够考核的内容是有限的,这就使得考核和看待孩子学习水平的方式是有限的,视角是狭窄的。
如果考核的部分恰好是孩子擅长的,那你还算幸运。
一旦考卷所强调的内容恰恰是孩子的短板,或者孩子所擅长的内容恰好没出现在考试中,这个孩子的评价就会出现偏差,甚至还会因为这样的结果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和继续求学的动力。
而如果是圈定了的考试大纲,那更会使得考生的学习都变得功利化,不是向往知识,而是应付考试要考的内容。
从古代的八股,到现在的高考,似乎考试内容之外的东西都是低价值的,这很荒谬。
这就像是国家体育总局对待奥运项目和非奥项目的差别一样。
运动项目本无高低,千万不要不加判断的受人摆布。
第二,以作文考语文之弊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至少需要两个方向的能力:理解和表达。
或者是两种类型的能力:口语和书面语。
可以分拆成四种能力:听说读写。
以一篇作文作为考核,至少忽视了听和说的能力。
而现在的主流考试也是如此。
且不说我们的阅读理解有标准答案,写作也有套路。
语文的目的是让人自由的表达,而不是揣摩出题人的意图。
而语文水平究竟应该怎样考核?我觉得至少要以独立思考为导向,考虑到以下内容,考察阅读经历,口头的自我介绍,一段当面的对话和辩论,加上不同主题不同文体的创作,比如要写诗歌、散文,也要写说明文、论文。
不是专业人员,但题目既然是“如何看待”,那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看到这个题目,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是“这是要回到科举时代的节奏”么?因为之前在参观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时候,有去认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化和科举制度,它的源起、发展、文化习俗以及最后被废除。
科举制在中国之所以被废除,是因为它自身八股取士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体制僵化,考生们必须“代圣人立言”,只能按照前人对四书五经的注解观点(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依据来加以答题,不得任意发挥。
答卷格式和套路也一定要按照八股文的模板,种种因素导致考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这种考试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再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尤其是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以八股文为主体的科举制更是成了社会批判的焦点,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试图对科举进行改革(废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但都没有成功。
最终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
可以看出,“以一篇作文进行考核”的方式是不能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依据的。
有人也许会质问,不能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依据,并不意味着它不能作为语文这一门科目考核的依据啊!没错,那接下来我想说说,“以一篇作文进行考核”的弊端。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考核内容的多元化怎么体现?语文本来就应该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包含“听说读写译”的整体,我们目前的考试只注重写这一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听力理解是完全没有涉及到的。
如果再退回去改革为“一篇作文”考核,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岂不是更加得不到锻炼了?这里我们可以看下国外是怎么进行语文测试的。
1996年韩国“大学修学语言运用能力测验”需要测试中,听力理解占整个试题的10%。
法国的中学毕业会考标准将法语考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考察阅读理解和写作;第二部分听写长达10-15行的课文。
德国德文课的成绩由笔头作业、口语能力和实践成绩三部分构成。
(刘淼&祝丹兰,2003)可以看出,对语文综合素质的考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得到广泛认同的,对听、说、读、写、译、编的语言文字能力的考察才能构成语文这一课程的整体。
国内现有教育体系不仅产生了很多“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哑巴语文”(表达能力不强)的想象也比比皆是。
所以,个人不赞成“回归古代教育模式,并用一篇作文进行考核”的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