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故事

三国历史故事,第1张

三国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的历史小故事

三国演义的历史小故事有很多,主要介绍以下4个:桃园三结义: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在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的故事。

三让徐州:主要叙述徐州太守陶谦为使徐州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而把徐州管理权送给刘备的故事。

千里走单骑:主要讲述关羽、刘备下邳失散。

而后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则去投袁绍。

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单人匹马保护二位皇嫂千里寻兄,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的故事。

白帝城托孤: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三国演义策划历史故事?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实际上,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

在辽东有个燕国,与魏、蜀、吴并列。

它立国48年,最后被曹魏所灭,是四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

除了东汉末年,我国历史上有几个时期是典型的三国鼎力局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西魏、南梁并立,北周、北齐、南陈并立;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

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局面仅维持了约六十年,从公元220年至280年。

这在中国历史的几千年悠久长河里,充其量只是一朵小浪花而已,稍纵即逝。

这短短六十年,远比不上北宋、辽、西夏或者南宋、金、西夏的三国鼎立持续时间。

即使寿命最短的金国,享国也有119年。

那么,为什么世人的印象不深刻呢?我认为,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

中原王朝的主体独尊意识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在北宋前期统一全国,国土辽阔。

随之,先是辽、夏、北宋鼎立,其后则是金、夏、南宋鼎立。

夏、金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夏国偏居西北,金国偏居东北,都在中原政权传统“天下”概念的边缘地带。

虽然北宋后来被金国攻灭,但接着有个南宋政权,占据半壁江山,延续国脉。

因而,按照传统的中原王朝的独尊意识,就以宋朝为主体,视夏、金为边缘政权、外患。

而且,宋朝历史资料丰富,夏、金的历史资料贫乏以及研究严重欠缺。

这种情况也加重了世人对夏、金的边缘化印象。

因而,虽然辽、夏、金的军事实力强大,对抗乃至攻灭宋朝,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长期被淡化甚至忽视。

而东汉末年的魏、蜀、吴国,均是东汉王朝内部的军阀分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都属于中原文明,而且国土基本都在中原政权传统“天下”概念的腹地。

因而这被视为标准的“三分天下”局面。

《三国演义》等系列文化作品,使得魏蜀吴的鼎立史实深入人心《三国演义》的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学者魏裔介曾说过:“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本来是稍纵即逝的一段历史,难以被人关注。

但是《三国演义》却使这段历史深入人心,居功至伟。

古代的民间故事传说、院本、杂剧等,以至现代的戏曲、连环画、影视剧、网络游戏等,不断涌现,使得《三国演义》的内容被无限放大、演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甚至它还被很多人当作正史。

《三国演义》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其一,它具有浓厚的文学艺术性。

从文学角度来讲,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流派。

作者罗贯中以宏大叙事结构,把近百年的错综复杂的事件和四百多个人物角色,叙述得有条不紊、彼此关联,人物栩栩如生,音容相貌跃于纸上。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可读性、传播性强。

尤其是,它后来被列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光环强大,于是成为很多人的必读书目。

其二,它具有特殊的思想启迪价值。

从思想层面来讲,《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正反面人物的评价,形象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即仁、义、礼、智、信、勇等。

从而,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与读者、观众产生了无限共鸣。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初心和主要目的,是为了总结国家兴衰教训、历史兴衰规律。

因而,书中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概括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巨变。

最后,提炼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同时,他的笔墨着重于军事、政治事件描写以及相关人物塑造上,还涉及外交,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即使到了现代,这些思想智慧也有着很大的启迪意义。

所以,人们知道了《三国演义》,自然也就加深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深刻印象。

相反,辽、夏、金、宋朝的历史缺乏这样生动的文化传播载体。

现代很多人知道辽、夏、金、宋朝的历史,恐怕来自金庸小说。

例如《射雕英雄传》,里面的人物郭靖、杨康,使人们知道了“靖康之耻”的历史。

然而,它毕竟无法与《三国演义》相提并论。

魏蜀吴三国吸引眼球首先是罗贯中的功劳,一部《三国演义》就是魏蜀吴三国加长版的宣传片,即便改朝换代,圈粉不断,铁粉辈出,加上“言不甚深,文不甚俗”,雅俗共赏,大众口味,想不吸引眼球都难。

其次,魏蜀吴三国,从史实上来说 ,确实是有故事的主儿。

除了吴国没啥雄心,魏和蜀都把一统江山当做自己的使命,没有事不行,必须生事,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犯中原,虽然没成功,但人家确实没少生事。

再说魏国,即使火烧赤壁元气大伤,也没有放弃统一大业,魏国亡了晋国接着干,也没少生事,后来人家就成了事。

注意,我一直说他们“生事” ,因为,事多了,肯定就有精彩传奇出现,有了传奇就容易传下来,而且人们也喜欢一代一代往下传,想不吸引眼球都难。

再说宋夏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真正的三国鼎立时期。

若是论时间长短的话,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魏蜀吴三国并存的时间很短,区区60来年,有年代为证,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280年晋灭吴一统江山,三国结束。

而宋夏辽并存的时间可就长了,北宋960——1127,西夏1038——1127,辽907——1125。

鼎立时间远远长于魏蜀吴三国时期。

按说,时间长,故事该多,应该能吸引眼球,咋就没有出现那情况呢?首先,没有出现像罗贯中一样的文学家写出宋夏辽故事的名著或者演绎,搞得大家很多人似乎都不知道西夏甚至辽的存在。

后来虽然演绎出个杨家将的故事,但也只是把宋夏辽三国当个背景,主题只是宣扬杨家的忠烈。

所以,别说吸引眼球了,直接让很多人忽略不计了。

其次,宋夏辽三国,都不是真正生事的主儿。

宋朝立国就定下重文轻武的国策,“此其志实在小” ,宋太祖玉斧一挥,连幽云十六州都不要了,后世子孙更是畏敌如虎,息事宁人,花钱消灾,每年送给辽与西夏绢和岁币。

辽和西夏呢,也没有什么大志向,你看,人家大宋,在人力物力上占据绝对优势,都不生事,咱见好就收吧!年年拿这些钱财回家霍霍去吧!所以,宋夏辽三国虽百年对峙,小打小闹时有,但乏善可陈,既没有什么战神出世,也没有什么传奇发生,弄得后代吃瓜群众无瓜可吃,还吸引哪门子眼球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200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