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叔

世叔,第1张

世叔 七品知县坐镇一方,实力和权力非常大,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因为古代功名的“含金量”很足,举人和知县的地位差距也就隔一层窗户纸而已。

明、清两代科举取仕,哪怕只是最低一级的秀才,在乡下老家那也是有头有脸的人。

古人常以“穷秀才”、“酸秀才”形容秀才,这只是一种调侃而已,不要当真。

因为在古代有功名的人中,普通老百姓只能接触到秀才这一级。

功名高于秀才的人,普通老百姓根本接触不到。

这就跟咱们现在瞧不起暴发户,但很少有瞧不起富豪榜上的大富豪是一样的道理。

因为大家接触不到大富豪,便只能讥讽层次相对较低的暴发户。

但是瞧不起暴发户的人,95%都不如暴发户过得好。

这是事实。

所以不要被“穷秀才”三个字误导了。

事实上古代的秀才比95%的人日子过得都滋润。

至少在明清两朝,只要考上秀才,就已经是国家认可的统治阶级的一员了。

拥有免税、免徭役、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特权了。

并且每次府里考核最高一级的廪膳生员,还可以享受到国家补助。

这还只是秀才,举人更厉害。

明、清两代的举人除了享受秀才可以享受的一切待遇外,还可以当官!就拿明朝举例说,立国276年,一共才录取11万名举人,约合每年还不到400人,数量极其稀少。

而当时全国的县、州、厅约1600多个。

这就相当于说,有的县三年出不了一个举人。

甚至于更严重的,有的县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

在当时,举人要补一个副县级官员还是十分轻松的。

不少能力突出,成绩靠前,关系过硬的举人,可以直接获得县级官职。

就算运气极差的,也能获得教渝一职,日后升任知县也是没有问题。

很多搞不清楚情况的人经常以讹传讹,说明清两朝的进士不一定能当官,要等缺额。

事实上这种情况只在明朝初年才有,明朝中后期和整个清代,都没有这种情况。

就拿明朝山东济南府举例来说,除了历城和章丘这两个在当时是经济强县的知县是进士比举人多之外,其余诸县担任知县的人,都是举人比进士多。

清代的济南府也一样,举人任知县的比例要高于进士。

(并且举人和进士任知县,待遇也是一样的,都是实授。

而监生、贡生等功名出身的人则是试授,也就是先试用)(清代统计)所以实际上,在当时,只要考中了进士,保底就是县令。

所谓进士下县,属于是基层历练性质,很快就会再升上去。

而当时担任县令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举人。

因此从以上列举的数据可以看出,明清两朝举人担任知县,并不稀奇。

试想,县令如果只是举人功名,那么他跟同为举人功名的人在一起时,他有什么必要当举人的面摆谱呢?即便说,县令是进士功名,那进士县令也没必要跟举人摆谱。

因为举人有资格再考,谁知道举人日后再进考场,会不会高中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完成人生逆袭,成为县令的上司呢?所以总的来说,在明清两代,县令遇见举人老爷,真没必要摆谱。

一来,当时的举人很稀罕,每个举人都有当官的希望。

即便当不了县令,也可以当一个县教谕。

既然大家同朝为官,都是同僚,又何必要摆谱呢?二来,当时进士担任知县,比较稀少,并不是常态。

担任知县的主力是举人、监生、附生之类的人。

今天你补缺,担任县令,明天我也补缺,担任县令,其实大家的身份都是一样的。

三来,举人都是未来的进士,谁知道眼前的举人日后会不会成大器?狗眼看人低,这是官场大忌讳。

另外,举人就算不出仕,也能享受朝廷发送的津贴,还可以荫庇他人免税免徭役,雍正改革前,举人大概可以免两百亩的地税,十几户人家的徭役,就算举人老爷待在在家什么也不干,把免税、免徭役的名额租赁出去,那也是个大财主。

像这种身份的人,知县老爷巴结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还主动得罪他们呢。

知县一词始于秦朝,是一县之地的主官。

知县的级别是七品,负责一县的军务民务。

如果是偏远地区,也被称为“土皇帝”。

既然被称为土皇帝,权利自然是非常大。

俗话说天高皇帝远,如果在离京城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县令就可成为那里的皇帝。

为什么呢,在一个小县城除了管理县城的知府就是省一级的巡抚总督,可如果是一个大的省份像四川,一个县和县的距离都有几百公里,何况县到首府了,再说巡抚总督的事情很多,根本无暇顾及一个小小的县城,这就给了知县很大的权利。

县令在获得很大的权利后就会成为一方的霸主,如果你没有地位,没有名分自然就成了被县太爷剥削的对象。

可有一种人,县太爷再是天高皇帝远,再是霸主也不敢轻易剥削。

那就是举人。

举人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汉朝的举人和明清的举人还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汉朝的举人是以推举贤才为主要做官途径,不需要考试。

而明清的举人是以考试为主要做官途径,但也需要举荐。

儋州举人唐丙章举人在汉朝出现之后,到了唐宋才改成了以考试成为举人。

要想成为举人,必须经过童试和乡试。

童试又称县州试,是在县城或者州府一级进行考试,考试通过后被称为秀才。

在考取了秀才功名后就可以参加省级考试也称之为乡试。

如果你也通过了乡试,就被称为举人。

举人在往上就可以参加京城会试,考中了被称为贡士,如果你又通过了皇上的殿试就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

当然,我们今天主要说的是举人。

在成为举人后,你将获得几项特权,一不需要交税,二不需要丁役,三不需要给县太爷下跪。

而且你还可以有做官的机会。

按照大清律,如果你中了举人,虽然没有官身,但可以经人举荐成为县令或者学官。

县令为一县之长,官居七品,如果没有成为县令,还可担任当地的学官。

学官是主管地方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统归省提督学政衙门管理。

府一级学官叫教授,州一级叫学正,县一级叫教谕。

如果按照最低的县级学官,按照大清官吏品级,县级学官为正八品,也只比知县小了一级,而且虽然小一级,但学官最终归属的还是省提督学政管理,所以县太爷见了也得礼让三分。

如果你是做官的举人,县太爷自然礼让三分,可如果你只有举人之名而无官员之实,县太爷还会怕吗?答案是当然了,首先,我们前面也说了,举人虽不是官身,但已经有了当官的权利,如果被人举荐最高可以成为一县之长,这就和县太爷平级了,如果机会不好,最起码也是八品的学官,不管成为何职对于县太爷来说都是要谨慎的行事的,说不定哪天人家巴结上了大官或者考上状元,对于铁板钉钉的县太爷都是不利的,除非县太爷也有机会成为大官。

否则谁敢去得罪前途无量的举人呢。

第二,如果是没有被举荐的举人,县太爷依然也不敢惹,而且比被举荐的举人来说更要慎重,为什么呢,被举荐的举人也算是铁板钉钉,除非巴结上大官,否则短期之内肯定不会超过县太爷。

而没被举荐的则不同,他们永远都有会试的机会,如果哪次会试通过又参加了殿试成为前三甲,那县太爷可就倒了大霉了。

根据大清制度,如果一个人考上了状元或者榜眼,那就是天子门生,出士后最低的品级都是五品或者六品,而且不是供职翰林院就是六部衙门,所以怎么着都是京官,万一哪天不小心参了知县一本,那知县可就完蛋了。

第三,举人出士也算是士,按照当地的人权排序,士绅为一级,商人为一级,工农为一级。

举人作为士,是排名第一的人,所以在当地来说,除了官就是士,而士又代表的是广大的读书人,俗话说和天斗,都不要和读书人斗。

像清朝的雍正皇帝,正是因为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才导致自己一直都受到不同的非议。

如果一个皇帝都不敢和读书人斗,何况一个县太爷乎。

总结:举人虽不是官身,但他却有当官的权利。

而县太爷虽然是官身,却没有得罪举人的权利。

所以,聪明的县太爷都会对举人毕恭毕敬,除非那些只知道捞钱的笨蛋。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235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