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生平,并不仅仅是“赢得青楼薄幸名”那么简单,而这首《泊秦淮》真正指责的,并不是“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
具体解答如下:一、杜牧是怎样的人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是名门之后,他是宰相杜佑之孙,驾部员外郎杜从郁的儿子,他曾这样描述他的家: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杜某的家在城市的核心地段,而且是一家朱门大户。
家里的家谱就有200多本,其中很多人都曾在核心部门担任要职,并且多以皇帝的近臣和封王的人巨多。
除此之外,家里藏书非常丰富,有几万卷之多。
换做今天的话说,杜牧出身书香门第,并且是官二代、富二代。
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杜牧政治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候,就在读书之余,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
到20岁时,他已经对经史十分熟悉,并在军事上有所专长。
23岁时,写出了散文《阿房宫赋》。
25岁时,写出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到他26时,通过考试考中了进士,官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杜牧30岁时,曾担任推官、掌书记等职,因此在扬州居住多年。
后来又先后在长安、洛阳等地辗转任职。
39岁时,杜牧被外放,担任黄州刺史,原因不明,而杜牧自认为是受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后来又担任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务。
到45岁时,得到宰柏周墀的帮助,官爵升至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不到一年,杜牧就以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终被拖至47岁时,才得以外放为湖州刺史。
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49岁时,他因病重,在冬天离世。
纵观杜牧这一生,年少有为加家底充盈,到了后期,却仕途不顺,屡遭外放,有的还是他个人要求要到外地去。
所以,起初的他,文采出众,官运亨通,自然有些恃才傲物,风流倜傥,“赢得青楼薄幸名”也是他在扬州任职时染尽风流的有力佐证。
而到后期,因为仕途遭遇挫折,加之他正直刚强的性格,开始对日渐腐朽的唐王朝失去信心,甚至开始逃避长安城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不良风气。
甚至也希望能从中跳脱出来,不被污染和侵害,主动到外地任职便是他预先看淡繁华落尽的征兆。
所以当他再来到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边上,看到“商女”和权贵们仍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秦淮河边歌舞升平,你侬我侬,内心自然升腾出对唐王朝没落的忧虑和悲伤来,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广为人知的《泊秦淮》。
二、他骂“商女”了吗?我们先来看下这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两句写眼前看到的景物,后两句抒发作者的情怀。
意思是:夜晚停泊在秦淮河边的酒家旁,只见水面上和寒沙之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雾。
而对面酒馆里的歌女依然如往常一样唱着靡靡之音,根本不在意这是一首亡国的歌曲。
所以说,杜牧骂了“商女”吗?答案是肯定的,骂了!那为什么骂?因为她们不知道亡国之恨。
但仅仅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吗?不!我们知道,歌女的地位其实很卑微,一个国家的兴亡其实与她们关系不大,真正与唐王朝生死存亡休戚相关的,其实是那些与歌女周旋的达官贵人。
但杜牧又不能直接指摘他们,便借代“商女”来暗指这些花天酒地、昏聩无能的酒囊饭袋。
所以这才是杜牧写这首七言绝句的真正所指。
三、写在最后杜牧之所以对权贵们的荒淫无度进行指责,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唐王朝已经像靠近西山的落日,而权贵们却依然我行我素,对正儿八经该关注的事情冷漠置之,说明当时官场风气已然不正,甚至走向了堕落。
也反映了杜牧心系国运,对一个王朝即将沉沦而萌生出一种无力之感,但又对它能变得更好而显示出一种焦虑和紧迫。
欢迎和我交流。
杜牧,唐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诗多伤春伤别及纪游之作,俊爽清丽。
亦有一些揭露时弊的作品。
如著名的《泊秦淮》一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一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杜牧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了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丶骚人墨客纵情声色丶寻欢作乐的场所。
唐代商业繁荣,此地也如六朝一样繁华。
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气从胸来,大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是陈朝末代皇帝陈叔保的一首艳曲。
陈叔保因沉迷于声色而亡国,因此人们把他的玉树后庭花称为亡国之音)诗人借此典故骂了歌女们不知亡国恨以解心中的忧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