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刘心武先生解读《红楼梦》和续写红楼很感兴趣,其实,刘心武的小说更值得一看。
看情怀,看责任感,《钟鼓楼》里都有。
想了解北京四合院生活,《钟鼓楼》里有。
想寻找京味文字的内涵,《钟鼓楼》里有……刘心武的成名,是从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开始的。
这个短篇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钟鼓楼》是他随后发表的长篇小说,曾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钟鼓楼》讲述了一天里发生的故事,在北京一个古旧的四合院里,薛大娘的儿子要结婚,就是这样一件事情。
这其中贯穿了诸多人物,每一个人物身上,女有着不同的故事,普通老百姓在那个特定时期里的悲欢离合,被一一展现。
读小说时,那些人物似乎都化作鲜明的形象,让人想到他们的模样,他们的阅历,他们的生活。
由于小说里人物太多,关系错综复杂,《钟鼓楼》的叙事结构很独特,刘心武运用蒙特奇写法,多视角地转换人物和场景,这其中又采用了顺叙,插叙和倒叙等。
在语言方面,刘心武显现出十足的京味,小说里的四合院,饱含浓郁生活气息,中间穿插介绍的民俗民风,让人读来很有趣味,也颇长见识。
《钟鼓楼》从诞生到现在,有三十多年之久。
可是再去阅读它,还会令人唏嘘不已。
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即使不愿提及,即使想刻意漠视,它却依然存在,就在那里,不多也不少……世界是一本书,人生是一份缘。
关注兰阇读书,知识与魅力与您同在!
"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鼓楼胖,钟楼瘦。
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旧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
"《钟鼓楼》叙述了钟鼓楼附近的一条胡同中的一个四合院每个人的生活,从他们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北京翻天地覆的变化和始终难以根除的旧习俗、旧思想。
以薛大娘一家的喜事为线索,慢慢的这个四合院里的每一个人都出现在我们眼前:朴实市井的薛家、京剧演员澹台智珠一家、局长张奇林一家、热心但不知分寸的詹丽颖、新旧两代并存的荀家、艰苦贫穷的郝玉兰一家、丐帮后人卢宝桑、小流氓姚向东、老实的编辑韩一潭一家、离过两次婚依旧追求爱情的慕樱......这些鲜明的特别的人一起住在这个古老的四合院里,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或深刻或浅淡,共同书写着老北京的百姓历史。
1982年12月12日,北京钟鼓楼下,一个九户人家的四合院。
早上五点,里院西屋的薛大娘郑重撕下今天的日历,她的小儿子薛纪今天办喜事。
快8点了,预定接新娘的车还没来,薛大娘让丈夫到门口等候。
新娘新郎都是售货员,经人介绍而成。
薛家老两口拿出300元,给新娘买了一块手表,新郎把它放在抽屉里。
第一个到达的客人是卢宝桑,他是一个搬运工,愚昧又自轻。
临近中午,小汽车接来了新娘,作陪的是女方的七姑。
薛家的婚宴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小流氓姚向东。
卢宝桑在婚宴上借酒耍疯,姚向东趁乱偷走抽屉里的手表,引起一场风波。
下午,薛家大儿子赶回家,正赶上母亲与邻居为自来水管上冻的事情吵架,经过住在耳房的海老太太的劝解,事件才平息。
《钟鼓楼》不同于一般小说具有曲折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到几个主要人物,结构上也不同于常见的"一环扣一环戏剧性推进的结构",以及"串珠式""波浪式"的结构,它不集中对一个主要人物,一个主要事件作纵向的深入描写,而是从一点,从一个人开始,作横向的刻画,从而引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独特经历的,思想的普通人。
展现出这一批"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形成一副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生态群落图。
作者着力于一群社会普通人群的雕刻,这人群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独特的价值。
这部长篇小说所刻画的四十多个人物,上至中央干部,下至市井小流氓,中间包括工人,农民,学生,服务员,知识分子,文艺界人士等各类人物。
这些人物,思想,性格各不相同。
勤劳,有着美好心灵的荀兴旺,和丈夫有着矛盾的智珠,努力钻研工作的荀磊,努力向上学艺的路喜纯,逐渐堕落为小流氓的学生姚向东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显示了社会生活的人生百态。
于老北京,作者实在是有太多情。
小说中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和精力介绍北京城,从鼓楼旁善恶因袭的民间传说,到鼓楼地安门一带胡同构造乃至变迁,甚至借胡爷爷和海老太太的嘴讲述一百多年间的京城百态,繁华治乱与国运民生。
其中,作者花了一篇的篇幅详细介绍老北京的四合院以及隐藏其中的民俗与文化。
古老的京城,多少韵味是埋藏在一砖一瓦,一笑一顰中,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