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官话是南京话,因为南京是京城。
但是,为什么朱棣要迁都北京呢?元朝,元大都的官话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官话,而且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中国人已经习惯了。
明朝建都南京要改过来,普及不开。
而且,北京话,中国北方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能够听懂,而南京话只有江南几省能够听懂,其它地区普及不开。
所以南京官话只能在官场上普及,而不能落实在百姓中流传。
朱棣迁都北京也有这么个原因。
明朝许多的官员相信迷信,总感觉南京不是天子之地,不正统,而元朝的影响甚重,总感觉定中原者定天下,南京不属于中原,而不能归顺民心。
朱棣迁都北京他是燕王,那里有他的势力,有他的基础,同时他的谋臣也参谋着如果摔掉南京的影响,加重北京的影响,使燕王更加坐稳江山。
一个王朝灭亡了,这个王朝的影响还在,并且扎根很深,甚至无法改变。
比如,中华民国时期有人建议以广东话作为国语,结果根本行不通。
以南京话作为国语也普及不开。
最后以清朝时期的北京话作为国语,在全中国实用,顺倡的多了。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还是以北京话作为国语,作为官话在中国普及。
一个政权在接手全国政权之后,许多的前朝的遗留还必须延续,不然国体不稳。
清朝接收明朝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能以满语作为通用语言,还必须延续前朝的国体,前朝的政策,前朝的风俗习惯,文化,一点也不能动,动不得。
只能动政权,而不能动国体习俗,官僚结构。
要维护一个大国的稳定,首先这个大国的语言必须统一。
这样这个大国天南海北才会有一个认同感,我是中国人,中国是我的祖国。
如果语言都不一样,各存它心,不认同大国国家,只认同自已语言范围内的乡土,这个国家实际上离心离德,在精神上处于分裂状态。
这样的国家太容易分裂了。
明朝的官话,在朝庭内部,应该是安徽风阳话,而不是南京话,因为明朝打天下的首脑人物都是安徽风阳人。
他们在朝庭里面说这种话更加显示自已的地位与资格与皇权的联系。
为什么宋朝官话开封语,没有留传下来?因为那时中国人口太小了,国家还没有统一。
不能形成统一的国语,人们还没有认知到语言的统一性,对国家的向心力,各地的方言自行其是。
国家还处在分裂当中,语言的小范围流通,北京还属于辽国,也根本不需要和宋朝统一语言。
所以语言根本无法统一。
元朝之后,中国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国家,统一语言,使各地人都能够听懂,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增加向心力。
元朝有这种想法,没有这个能力,元朝从根本上还不能完全认识这个问题,元朝只知道坐镇北京,以他为主,没有在文化层面上重视这个问题,但是歪打正着的掀开了中国统一语言的序幕。
明朝接管元朝的范围,要做是一个统一的大国,语言必须统一,明朝没有想到,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朱棣却认知到了。
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这个大国的人民就没有认同感。
有了统一的语言,这个大国人民就形成了统一的认同感,国体稳固,江山万代。
朱棣子孙在北京坐了十三代皇帝,不简单。
不可能的,全国推广通用语言交流是有一套体系的,比如要有一套机构去推广,有便于推广的方法,国民文化层次够不够,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是建立在以上基础上的,另外汉语拼音也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保障,明朝这些条件都没有,皇帝也没有想过要推广通用语言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