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
尾生迁居梁地后,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
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君子淑女,私订了终身。
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
陷入热恋中的二人,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决定私奔,回到曲阜老家去。
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底下碰面,双双远走高飞。
尾生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木桥下等候。
不料,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
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下,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约定。
然而四顾茫茫水世界,依旧不见姑娘踪影。
虽然内心十分害怕,但对与姑娘未来长相厮守的憧憬和俩人之间约定,让尾生多了些坚定,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最终被活活淹死。
尾生抱柱雨水渐弱,因为与尾生私奔消息泄露,被家人看守一夜的姑娘,逃出家门,匆匆来到了约定地点。
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痛欲绝。
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嚎啕大哭,一对痴情男女,从此阴阳相隔。
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
如今在现代人看来,尾生对爱的方式有点不可思议。
爱情的方式有千万种,为什么偏偏选择白白了结自己生命这样最蠢的方式呢?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这是《论语》中一段对尾生的描述,微生高便是尾生。
大意是有人向他要一杯醋,他没有,自己便到别人家去要一杯醋来,再转给这个要醋的朋友。
单从性格方面,从中可窥一斑,尾生并不过于死板,对朋友的要求自己虽没办法帮忙,但能变通一下,向其他人借醋给这个朋友。
借醋小事如此会变通,我不相信他在面对生命危险会死板等死。
我认为尾生是太痴情了,痴情的让他忘记了自我。
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意识所分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它们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简单来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们的理想化目标,自我则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
可以这样分析,尾生对姑娘的爱是一种本我,单纯出于本能的对女子的爱慕,按照约定两人在桥下会面,顺利私奔到尾生的家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超我作为理想目标可以理解为两点:一点是克服家境差异状况姑娘父母的阻扰;第二点则是克服江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尾生和姑娘本我与超我是相互冲突的,需要自我来调节。
而之前提过,尾生痴情的让他丧失了自我,即理性地采取措施,解决现实状况和理想状况的冲突。
因此,在尾生的精神世界里,本我与超我的平衡机制被打破,继而发生了尾生被淹死的悲剧。
好好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
爱不是一方的自我牺牲,而是双方的相互成全。
如果当时尾生没有抱着拄子,而选择逃离桥面,也许就不会有白白丢掉年轻的性命,姑娘也不会伤心投河殉情。
或许那时的两人会正幸福地生活在曲阜吧。
“尾生抱柱,至死方休”,是过于死板还是太痴情?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呢?欢迎在底下留言评论!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不要用当今世界的价值观来衡量古人,“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是那个时代的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今人也应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