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未来记

新中国未来记,第1张

新中国未来记 中国科幻最高奖项“银河奖”近日颁出10万元大奖,古今的科幻小说里,有哪些成功地预言了未来?

恭喜本次银河奖获奖者!随着《三体》的流行和经典化,以及刘慈欣获得雨果奖,国内科幻文学越来越热。

同时,国内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含金量越来越高。

虽然奖金不高,但是强大的版权转化能力和造星能力,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科幻人才。

科幻小说兴起了两百年,普遍的问题是科幻代表真实的未来吗?有哪些书中的预言成真了?现实的人,总会把文学跟当下联系起来,情理之中。

科幻小说的起源,是近代工业文明崛起后产生的文化现象之一,早期大量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注,很多作品尤其是硬科幻中出现的科技成果都是基于对科学发展的推演,有深厚的技术基础。

首屈一指的是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二万里》写到了功能强大的潜艇,1870年被誉为“现代潜艇之父”的美国发明家西蒙·莱克读到了这部小说,受其启发,他的公司于1898年制造了第一艘在公海成功航行的潜艇“舡鱼(Argonaut)”号。

1914年,英国作家H.G·韦尔斯出版科幻小说《解放全世界》,推测1933年出现“人造”原子能,随后发生一场毁灭性的世界大战……1932年,物理学家利奥·西拉特读了这本书,帮助他在1933年解决了核试验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早期的科幻小说,有梁启超的“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这书没写完,只写了五回九万字,畅想了1902年到1962年这60年间中国的变化,预言中国实现了独立,有了世界地位,然后成功举办了世博会。

也挺准的。

除去硬科幻外,软科幻中技术描写比较少,但是对于科学快速发展的反思,尤其是对于人类精神困境、心灵困顿的处境也可以视为一种预言,比如弗兰克·赫伯特的系列科幻小说《沙丘》,意在说明科学像一把“双刃剑”,需要人文关怀的引导,如指责机器不能代替人伦情感,这类问题在今天也是争论焦点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314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