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的演变,第1张

官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有哪些?

世卿世禄制先秦时期,官员任免全靠血缘连带关系。

天子及诸侯国以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高官;世世代代,子承父业,享受厚禄。

荐举制战国时期,从商鞅变法开始废除世卿世禄制。

一方面,以军功大小奖励封官;另一方面实行“尚贤使能”、“量能授官”的荐举办法选拔人才。

秦统一全国后继续大力推广荐举制,荐举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制度荐举。

由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科目,至上而下按标准考察和推荐人才,人才推荐上来后,还要进行考试,然后根据成绩高低分官职。

二、私人荐举。

是指由臣下向君主推荐人才,又称保举制。

这是中国历史上实行最久的一种选拔人才方式,具有推荐资格的官员定期向朝廷保荐人才,破格升迁。

但如果发现被荐人名不副实,或日后犯法,保荐人负连带责任。

如:清朝后期,徐延旭犯罪发配边疆,荐举他的张之洞也“被诃责”。

三、自荐战国时期,有一个“毛遂自荐”的故事。

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番大才能,一身抱负要施展,那完全可以请求面见君主,推荐自己。

到了汉代,普通吏民都可直接上书,介绍自己才能和时政方略,一被采纳即入仕。

察举制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与秦朝“制度荐举”一脉相承,汉武帝时把察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察举的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凡儒家以外各家不得举;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方面内容。

这样把专门人才推荐出来,同时进行考试,量才录用。

九品中正制始创于曹魏时期,后人对此选官制度一般持否定意见,认为这种制度只重出身,不论德才,沦为世家大族巩固特权的工具。

主要作法是:一、设一名中正官,掌管对某一地区的人物进行品评。

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品评,各郡设有小中正官;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背景和出身。

看看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是中正官必须掌握的。

2.行状。

即个人品行才能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

当时总评一般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

即确定品级。

定品原则上是行状做主要依据,但到了晋代后,完全用家世来定品。

出身赛门者行状再高也只能定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再低亦能列上品。

科举制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把选官权力收归中央;隋炀帝时始创进士科考试,科举制诞生。

此后,从隋唐到明清,科举制成为朝廷主要选官制度,实施了1300多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古代的选官制度,需要按时代来划分,每个时期的选官制度都不一样。

皇帝、炎帝、尧舜禹时期《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在上古部落与联盟并存时,人们推举出部落里最有能力的人来担任部落领袖,这个时候出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像黄帝、炎帝、杜康、仓颉等最早都是各自部落的首领,后来黄帝统一了各部落,就将这些部落首领授予了官职。

在尧舜禹时期,联盟首领位置主要通过禅让制确定,而大臣们则是由首领在民间选拔贤能的人来确定。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无论是官员还是天子基本都是世袭制,那时候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明显,贵族们都有自己的封地,自己死后子女也可以继承自己的爵位和封地,所以那时候的官员主要都是天子的本族人或者亲戚。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大多数文职官员都还是通过上级官员选拔产生的,而军队官员则是通过军工来确定,从商鞅变法开始,军公爵制度就一直沿袭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期许多君主都以自己的名义招纳贤士,这就是求贤令,像秦孝公、汉武帝都曾用求贤令招揽来许多名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初期,那时候社会上流行名士品评天下文章的风气,像有名的约旦评就是这样,当权者通过名士对士族学子中优秀文章的评判结论来选拔人才,像有名的司马懿、杨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当权者注意的。

魏文帝时期初创九品官人法,也就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的雏形,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为了对抗贵族对官位的垄断,从社会底层选拔优秀的人才,但发展到两晋时期由于负责选官的中正慢慢被当地名门望族所把持,这种选官方法逐渐失去了最初的意义,以至于后来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隋朝以后由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已经更不上统治阶级的需要,隋文帝杨坚初创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后来经过后世朝代的逐渐完善,科举制已经成为当时最为公平的考试,科举制给了普通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对中国的官僚制度影响很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319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