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模拟一个小兵的视角,看看战场拼杀吧。
小王一直在家种地,比较瘦弱,但是没办法,现在被征召入伍了。
他被编到了某个步兵小队当中,小队长就是邻居刘麻子——他们整个中队都是同乡,中队长还是小王的大表哥,关系相当好。
这一天要打仗了,按照上级要求,他们被编在了左翼第二方阵。
小王跟随队伍到达战场后,一直非常紧张,但是刘麻子说了:“瞧你那怂样,跟我屁股后面别丢了就行!”于是,小王一直老老实实的跟在刘麻子屁股后面。
小王个子不高,就知道前面密密麻麻都是人,也不知道自己站第几排,更看不见对面的敌人——就跟平时在家赶庙会一样,前后左右都是人。
然后就这么等了不知道多久,隐约听到周围一阵骚乱,刘麻子踮起脚尖看了看前面挥舞的旗子,低声说:“弓箭手好像撤下来了,都精神点啊!”果然,没过一会儿小王就看到大表哥身边的旗兵舞了两下旗子。
刘麻子赶紧大声说:“都听好了,跟着前面的人走,别掉队了!”于是,小王就跟着前面的刘麻子一步一步的往前挪……这时候,小王还是没听到刀兵相接的声音,似乎还没打起来。
走了一会儿又停下了,大家就这么接着等。
又等了一段时间,小王的紧张情绪稍有舒缓,甚至有点期待打起来,赶紧打完算。
刘麻子扭头低声说:“别急,我估摸着中间的方阵差不多干起来了,咱们这次的布阵是这样的——”说着,刘麻子悄悄用脚画了个箭头的形状。
小王不懂那么多,就只能等,听指挥。
又过了一阵子,旁边传来了马蹄声,也许是骑兵部队迂回过去了……又等了一段时间,命令终于来了,他们开始跟着大部队移动,移动方向似乎不是正前方。
小王想:是不是被打败了?要不要逃跑?刘麻子怎么也不吱声?环顾四周,全是自己人,密密麻麻的,也不敢跑。
没办法,只能紧紧的跟着刘麻子,这货有经验,还是邻居,值得相信。
然后,队伍移动的速度明显加快,前面的喊杀声也越来越清晰。
慢慢的,前面拥挤起来,刘麻子一边让大家不要走散,一边认真盯着传令兵的旗子。
小王现在身不由已了,前后左右都是人,自己完全是被挤着往前走——很快他就被挤到了最前线,虽然尘土飞扬,但是明显能看到敌人就在眼前,密密麻麻的但好像已经没有了齐整的阵型。
难道说,我们已经包围了敌人?我们快要赢了?小王也没空多想,就按照平时训练的方式,拿着长矛不停的往前捅——刘麻子的胳膊被扎到了,但是这会儿周围都是人,想跑也挪不动脚啊……就这么脑子一片空白瞎捅了一阵之后,对方开始往后退,越退越快。
刘麻子大喊:“跟着我抢人头啊,抢一个就够回家盖新房了!”小王一听,啥也不顾了,跟着刘麻子就冲了过去……此战大胜,小王捅死一个受伤的敌人,拿的赏钱还真够回家盖新房。
另外,小王正式成了老兵,新入伍的人也会偷摸找他请教战场经验。
每次,小王都是不好意思的说:没啥子经验,跟着队长走,捡人头。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暂时不去高谈什么理想和精神,而是专注一个问题:战场上真有不害怕的人吗?当然有,但并不多。
古代打仗,职业军人并不多,大多数都是临时征召的农民——冷兵器时代,有没有经受过长时间训练区别很大的。
火器时代的士兵,领了q稍加训练就能形成战斗力,10岁小孩都有可能拿q打死对方的军官。
你换成古代试试,瘦弱的农民很可能拎着刀跑几圈就气喘吁吁了……临时征召的士兵,最害怕“短兵相接”,因为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强。
古代士兵都是面对面拿刀砍,像电视剧里小兵随便划拉一刀就倒地不动,太假了。
真实的战场上,短兵相接就意味着“血肉横飞”,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
不信的话,你问问身边有几个人敢拿刀杀鸡的?所以,古代打仗都非常强调军纪,尤其是战场上会尽量避免出现逃兵。
那么,除了奖罚分明以及督战队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因素,让士兵打起来不逃跑?这就要提到冷兵器战场的最大特色了——短兵相接。
什么是“短兵相接”,大家面对面拿着兵器又砍又刺,隔得远一点就只能干瞪眼。
你看欧美电影里表现的冷兵器战争,还是比较真实的:双方铆足了劲一冲锋,前排的撞到一起,后面的人使劲推前面的人……再看我们的部分影视剧里,双方大军一冲锋,很快就交错分开,混杂在一起,互相找好自己的对手,拿刀砍了起来……真要是这么打仗,还要什么阵法?还要什么指挥?还要什么兵种配合?这种混在一起的情况,往往都是到了最后,一方明显溃败才会出现。
大多数士兵都是按照规定,跟着自己的小队长混,要保持阵型不乱才行。
小兵根本看不到整个战场形势,前后左右都是人,大家都不跑,自己怎么敢跑?再说了,万一现在已经把敌人包围了,能打胜仗了呢?所以,想象一下小兵的视角,就会豁然开朗的。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之前我在看古装剧的时候,一直都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古代战争上没有逃兵或装死的呢?虽然这个想法有点怂,但这的确是一个活命的好办法啊。
很多人本身就不想打仗,为了他们的家人儿女他们为啥不用这种方式活下来呢?为此我专门去查了一下,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了。
先说逃兵,古代军营都有个类似监督队的部门。
每次打仗的时候就在后方看着,如果敢有逃兵那么马上杀无赦。
只要部队下达冲击的命令,发现谁当逃兵就马上杀死,既然逃兵行不通那装死应该没问题吧。
古代战场那么多人,而且场面那么混乱,他看的过来吗?其实,在现实中,并不是和影视中那样一扎窝的往前冲的,往往是分散开来的。
如果在你倒下时,演技不过关的话,就会被立马发现。
在战场之中,绝对不允许未战就先装死。
一旦发生战事,双方肯定要拼的你死我活。
胜利的一方就负责打扫战场,一方面是为了捡取敌人留下的武器装备,一方面是为了补刀,防止还有敌人没有剿灭干净,如果胜利的是敌人,那么恭喜你中奖了。
他们会对每个尸体进行检查,就是为了防止有人装死,一般都是直接砍几刀,如果你能忍住不叫的话,那就顺利进入下一关。
打扫战场的最后一步就是清理敌人的尸体,一般是活埋或者是用火焚烧,那样你生还的几率几乎为零。
如果是自己一方胜利的话还好说,你可以趁别人不注意起来,当做没事人一样。
但以上都是你还能活下来的前提下,古代打仗一般都是几十万人,你直接装死往那一趟踩都给你踩死了。
所以不管是当逃兵,还是装死都是行不通的,你还不如勇敢的往前冲,活着就是胜利者,死了就是烈士。
在战场上只有勇往直前的杀敌,才是活下来的唯一办法。
对于一名真正的战士来说,生是伟大的活着,而死却要战死在沙场。
在古代战场上,双方交战兵力众多,战况异常惨烈,并非人人像战士一样勇而不惧死亡。
面对满地的尸体,很多士兵或许会萌生这样的念头,为何不利用尸体作为掩护选择装死并以此来活命呢?这种念头或许很多士兵都有过,但他们并没有选择装死,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有这种装死想法的人估计有很多而付诸行动的却没有几个,这是为什们呢?古代军法严苛,对装死逃跑的士兵无疑例外是要斩首的。
以明代为例,大明军法十七禁中首条就这样规定: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服,此谓悖军,犯者斩之。
从理论上来讲,装死逃跑是要杀头的。
如果有胆大的、不怕杀头的呢?未必能装死逃跑。
因为古代战场上也有督战队,他们组成若干个监督单元,一旦发现有士兵装死或者逃跑的现象,直接就地处决。
其次,古代异常惨烈,根本没有给你装死活命的空间和时间。
其一,如果你队友还在行动作战时,对方的箭还没射过来,你就猝然倒下,队友会怎么看你?这当然不是主要的,古代用兵,往往多多益善,大规模的冲锋也是常事,你一旦倒下,极有可能被后面的人给层层踩死。
其二,即便你成功躲过了踩踏事件,你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一旦冲锋过后,两军直接交战,士兵争先恐后争夺军功。
在古代衡量军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就以敌军首级的数量来论军功。
如此一来,你躺在地上装死,随时都有可能被砍掉头颅,而成为别人腰上的悬挂之物。
其三,两军交战,胜负不可预期,而战场又是属于胜利一方的。
大规模厮杀之后,胜利的一方往往会打扫战场。
打扫战场说白了,其实就是看看有没有活着的同胞或没有死透的敌人,前者肯定是要被救起的,而后者要么是直接杀死,要么是成为俘虏。
当然,如果你懂得偷梁换柱,事先换掉了对方的衣服,你或可侥幸活命。
综上所述,在两军交战中,装死活命是个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活,其下场大都是死;那么有没有成功的呢?肯定有,刘备就曾在围剿张纯的战斗中靠装死逃过一劫。
不过这是万中无一的幸事,刘备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以装死的方式而逃过劫难的皇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