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是东周第二任君主,周平王的孙子。
但是东周在他执政时期,却国力衰退,天子权威丧失了,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二点: 1.不尊周礼周桓王破坏了周礼。
由于周平王时期,周平王与郑庄公发生了矛盾,导致了周郑交质(互相交换人质)。
这件事情导致了周朝势力开始衰弱了。
周桓王即位后,郑庄公在朝廷摄政,这引起了周桓王的不满,于是当郑庄公来朝见周桓王时,周桓王对他不加礼遇。
这下可激怒了郑庄公,于是郑庄公就和鲁国交换许田(周王祭祀泰山的用田),这样周桓王就罢免了郑庄公的卿士摄政权,郑庄公也就不再来朝见周桓王了。
我们看到周桓王首先不遵周礼,导致了郑庄公也不遵周礼,而且双方矛盾激化了,互相撕破了脸。
郑庄公的一些做法确实不对,但是周桓王首先破坏了周礼,这就不应该,一个国王自己先破坏了礼节,谁还会遵守礼节呢?诸侯们都不遵守礼节了,周王还有什么权威呢?不管郑庄公怎么不对,周桓王都要遵守周礼,这样他才有理由责备别人,才能处罚不遵周礼的人。
2.繻葛战败让周桓王颜面扫地的是繻葛(长葛)之战的战败。
周桓王对郑庄公不来朝见他,非常生气,并带领其他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也不含糊,他亲自带兵抵御。
结果双方在繻葛相遇,郑庄公命大军发起进攻,周军却混乱,结果周军战败,郑国的祝聃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受伤,郑庄公见状,立即收兵了,周桓王就逃走了。
这件事让周桓王很没有面子,一个国王居然败给了一个诸侯,这就让其他的诸侯看不起周王室了,周王室也就不可能再有威望了,更谈不上振兴了。
本来周桓王是有机会获得诸侯们的支持的,但是他行为不得当,又失去了威严,因此,导致周朝一蹶不振,再没有复兴的可能了。
相比于西周在历史教科书上有着为数众多的知名人物,东周的存在感就显得很薄弱了。
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那些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实际上跟东周王室都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在诸侯眼里东周王室也不过只是个傀儡罢了。
不过这实际上并不适用于东周建立的几十年,至少对于东周王朝的第二代王周桓王来说,振兴周王室是他在很长时间内的一个根本目标和支配着他前行的动力。
一、 西周的残局周幽王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同样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梗的男人,尤其是那个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简直是霸道总裁的典范,当然最后的代价似乎高了一些,为搏红颜一笑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实属不值。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评价极低的君主,当我们深入去考究他命运的故事时,却会在背后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首先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如果稍微用一点逻辑去思考的话,其中是有很多解释不通的疑点:比如点燃烽火让诸侯赶来都城如果只是为了博褒姒一笑,那么不同地区的诸侯来来回回的距离是有限的,怎么能够实现那种同时到来的壮观场面;更有甚者,以西周王朝的联络速度,到底是不是通过烽火来起到抵御蛮族入侵的作用都很值得怀疑。
综合这几点,对于“烽火戏诸侯”这件事的可信度事实上很成问题。
因此,有一种说法是,幽王因为想削弱诸侯外戚的力量,因而企图废掉原有的太子姬宜臼以及其来自申国的王后来重整早已经被渗透的王权。
结果因为这个举动得罪了申侯,因此被申侯联络戎狄之人趁机打进镐京,幽王毫无防备被当场杀死,此后申侯为了掩盖这点,就将一口黑锅扣到了周幽王头上,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当然这个说法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但是考虑到后来周平王继位后有相当数量的诸侯对其王位的合法性并不承认,并且还出现了有诸侯拥立幽王的弟弟,史称周携王的另一个周王与他对立长达二十多年,似乎幽王的死中包含的信息也非常巨大。
二、无可奈何的平王既然平王的继位有着并不充足的合法性,那么自然而然他对诸侯的采取的态度也只能是以妥协退让为主。
其实客观的说在平王时代周王室的权威绝对没有到达后来那种极度衰退的程度,虽然不至于说诸侯对其言听计从,但是公然违逆其意志的表现是不敢出现的。
但是就是因为平王本身的软弱性和先天的不合法性,他在五十年的统治时间内几乎毫无作为,放任各大诸侯扩张自己的权力网络,最后在他去世时将一个实质上近乎崩塌的烂摊子给了自己的孙子,东周二代王桓王姬林。
此时的东周能够保留的权威已经极其有限,不断扩充的各大诸侯,尤其是以郑国的庄公为主,拼命的蚕食和侵吞王室的土地人口,并且抓住一切机会对王室进行遏制打压。
在他们眼里,即使令其他诸侯国成为霸主,也比周王室恢复自身权威进而重新对他们施加影响力要好很多,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桓王开始了自己的奋斗。
三、繻葛之战桓王不傻,他自然也不会一上来就把所有目标都集中在对郑国作战上,毕竟郑国此时已经成为了纸面实力最强的国家。
他首先从晋国下手,积极干涉晋国的“曲沃代翼”事件,通过在其中左右摇摆的态度严重削弱了晋国的力量。
此后又积极联络鲁国,一饮一啄,将这两个姬姓诸侯国的态度和立场把握的一清二楚,直到这时他才开始对郑国下手。
首先桓王主动换上了一套强硬的态度,暗示郑国现在已经不是祖父的时代,诸侯国们不可以再跟以前作威作福乃至于控制国政。
在桓王的思维方式中,自己毕竟是周天子,庄公还是要给自己的一个面子的,不能公开撕破脸,没想到庄公完全不在意桓王的态度,在国家统治和国际关系上的政策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公开与鲁国交换祭祀土地而不将此事告知天子。
这种行为在传统的宗法制度上是大不敬的表现,桓王发现自己以前的手段失去作用了,庄公也是个老江湖,于是他开始考虑其他的方式。
将郑庄公在王室内部的官员职务解除,如果说前者庄公还能视若无睹,那么后者则是等于直接剥夺了郑国在王室的大义名分。
这种行为对郑国在整个春秋时代国际环境中的威望都是一个直接打击,当涉及到这种具体的矛盾是,郑庄公就无法在坐视不理了。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桓王认为时机已到,纠合了几个一直以来对郑国有所不满的小国对郑国展开了进攻。
庄公见此情况也只能摆出迎战的态度,其实最开始庄公是有些无力的,毕竟此前极少数出现这种以诸侯国的身份直接对抗天子的活动,但是又不能够坐以待毙。
这时郑国的大夫子元对郑庄公提出了一个建议,先进攻陈国的军队进行试探,如果陈国军队轻而易举的败退,对整个王室的军事力量都是打击,这个时候观察王室军队的态度,如果桓王还不进行撤退,那再对王室的中军进攻,这种行为进可攻退可守,主动权始终在自己手中。
庄公依照这个计划行事,果然陈国一触即溃,而桓王亲自指挥的中军其实力也不过是外强中干,士气高昂的郑军将其打的溃不成军,连桓王自己都中了一箭,狼狈的逃回了都城。
繻葛之战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桓王对于王室权力的振兴因此中道崩殂,而庄公则因此成为了打破春秋时代国际秩序的第一位强人,群雄争霸的国际形势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